中华网山东报道 谈论艺术时,我们总习惯在展厅里仰望装裱精致的作品,却鲜少看见画布背后——那方藏着颜料香味、蕴蓄晨光与心事的创作空间。一间画舍,是艺术家的“第二人生场”:这里有画笔与时光的拉锯,有灵感突袭时的雀跃,有反复涂改的执着,更有生活与艺术碰撞出的细碎光芒。那些未干的油彩、叠放的写生稿,藏着比作品本身更鲜活的创作密码。
今天,《画舍谈艺》栏目正式启程。我们不想只做“作品的旁观者”,更想成为“创作现场的同行人”——带大家推开一扇扇画舍之门,走进艺术家的“心灵秘境”。本栏目第一期走进李平教授的山间画室,看山水与乡村的诗意在中西笔墨间生长;听画笔与画布的低语在晨雾与暮色里流淌。此后,我们将奔赴更多“艺术角落”,解锁作品之外的艺术人生,遇见那些藏在画舍里的热爱与坚守。
——编者按
艺术家的创作室,从来不是简单的“作画之地”,而是灵魂栖居的港湾,灵感与时光碰撞的秘境。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言:“一间小屋,足以安顿所有的心事与热爱。”李平教授的创作室坐落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村舍间——青山如黛环抱,门前湖水静谧,几幢房屋隐于林间,少有人扰。这里的每一寸草木、每一幅画作、每一件陈设,都低声述说着他与艺术、与生活的动人故事。
满室画作映初心:以执着追艺术之境
推开创作室的大门,松节油混着颜料的清气先一步漫进鼻腔,随即满墙满室的画作瞬间攫住目光——从一楼厅堂到三楼露台,从卧室墙垣到楼梯转角的方寸之地,油画的浓艳、素描的利落、写生稿的鲜活层层铺展,没有半处空白,却丝毫不见杂乱,反倒像一片规整又生动的“艺术丛林”。
“我就想让这些画包围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它们。”李教授向我们解说这样安排的理由:“艺术无止境,只有反复审视,才能发现不足,一点点把作品往‘妥帖’里磨。”古人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常改常新。他这份对完美的执拗,更藏在每一幅“不上光”的作品里——特意不做封层处理,就为了日后哪天冒出新想法,能随时拿起画笔补几笔,让画面永远留着“生长”的可能。
客厅墙面中央,一幅《泰山日出》格外夺目:山岩的肌理似能触摸,云海的流动宛若有声,整幅画的磅礴恢弘顺着山脉奔流。李教授为作此画曾七登泰山:春攀山径赏新绿,夏立峰顶观云海,秋踏石阶品红叶,冬踩积雪绘琼枝。那年夏天,他几乎完全扎在画室。“痛苦且快乐,沉迷其中”,这份创作热忱也写进了《尚平心语》:“绘画于我,是职业更是生命需求,每日作画,便是最幸福的事。”
《雄峙泰山》250X350cm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