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其抽象性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我画画常有画不下去的时候,怎么办?那就练书法。
从艺几十年,越来越喜欢书法。60岁之前我是“四分读书、三分画画、三分书法”,70岁之后我形容自己是“三分看书三分画,四分任性留书法”。所谓任性就是痴迷,尤其是痴迷草书。
书法比画难,草书最难,看似潇洒随性,其实最讲法度与规矩,学习上也最具有挑战性。
对于我这个上了年纪仍然有些“不服周”性格的楚人来说,做有难度、有高度、具有挑战性的事更有乐趣与幸福感。
在提笔书写的提按、顿挫、转折、收放之间体悟那种闲适、自然、逍遥、超脱。气沉丹田,心手双畅,笔歌墨舞,随情生发,养气养生,其乐无穷也。
临摹前人草书法帖的套路不难,难的是以奔纵而不失矩度的笔势、用极简的笔法自然而然地呈现书者自身的情感、风格、气象。
这是天赋灵性与哲理思辨刹那间碰撞的一触即发、一气呵成。
浓缩了历代先贤智慧与文化精华的书法艺术是一条血脉贯通、流传有绪、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大河。
书法艺术有法度、有标准。有法度才有高度,有标准才能成为经典。
无标准、无法度、无高度、无自家情感气象,这“四无”的所谓书法家无论怎样宣传,恐怕只是个写字匠,难有书法史意义。
艺术个性的呈现,既与生俱来,也靠后天涵养,和谐融洽,自然而然。刻意渲染个性、过度证明自己往往显得虚伪与做作,更是缺乏自信与能力的表现。
本身就是现代人,何必刻意追求现代感呢?
自带时代气息与生命节奏,超然拔萃、气象沉雄、独树一帜就是时代气象,不言新来自创新。书法与其他艺术一样,没有新与旧、现代与古代之分,只有品格的雅与俗、气象的崇高与渺小、趣味的隽永与平庸之别。
书法是大学问,但学离不开术,离开了作者手上的技巧与功夫,学也就空了。
笔墨功夫的掌握有如庖丁解牛,出神入化,游刃有余。观念再新奇,说得再漂亮,缺手上的活儿,一切都是虚妄。
中国书画以墨为主,黑与白是最深刻有力的颜色,笔墨线条是最简洁而丰富的技巧。
艺术贵在创造,最难的是在前人经典的高度上求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现代的眼光看,前辈大师的作品也会有各自的不足、缺憾和局限性,这些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突破的空间。时代的发展、艺术眼界的开阔更是艺术新进之必然。
我佩服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之绘画,更佩服他们的书法,书法的高度是成就这些大画家艺术之不二法门。
(文/汤立,来源:综合私享艺术、敕勒川文化)
作品欣赏
拈花微笑
出神入化手头功,
气韵天成造化同;
笔底阴阳之谓道,
拈花微笑一虚空。
一树梅开
兴来落笔力千钧,
一树梅开绽万春。
曲直横斜何可测,
虬枝苍杆老嶙峋。
难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