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晨光漫过窗沿,在赵云龙的《窗前》系列水彩作品中洇开,成了一片水色的梦境。没有刻意的构图秩序,石膏像的轮廓与花束的褶皱、书籍的边缘在纸面上相互缠绕,仿佛时光也被水彩的透明质地软化,任由色彩与线条在方寸之间编织出日常的旋律。
《窗前-1》76×56cm 2025
传统静物画的透视法则在此悄然消解,赵云龙以水彩特有的“呼吸感”重构空间。明黄的花簇与粉紫的瓣影在透明瓶身中相遇时,并非遵循物理世界的远近层次,而是借水色的渗透与晕染,让色块如呼吸般在纸面铺展与交融。背景留白处,窗棂的光影若隐若现,为画面托举起了一片可呼吸的纵深,所有质感都在此处达成和解,平面的纸页因此有了韵律,仿佛能听见色彩在湿纸上缓缓晕开的轻响。
《窗前-2》76×56cm 2025
他的笔锋总在“写”与“染”间寻得平衡。有时以湿纸铺陈大色块,让百合的艳在湿润中漫向边缘,如晨雾里绽放的朦胧;有时用半干的枯笔勾勒轮廓,深色线条在浅绿基底上脆生生立住,像阳光筛过叶隙投下的锐利光斑。陶罐的厚重本与水彩的轻盈相悖,他却以多层叠色,让深色在干透的纸面上反复叠加,凝出陶土的敦实;透明玻璃杯的质感,全凭水色薄涂与留白,将光的折射藏进深浅蓝灰调里,仿佛能看见杯壁晃动的光斑。这些技法的反差如中国书画的“骨”与“肉”,枯润相生间,每一笔都是情感的即兴流转。
《窗前-3》76×56cm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