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怎么看待当今时代下的大写意绘画创作?
岳黔山:当前中国大写意绘画在整个中国画发展中的推进仍相对缓慢。工笔或某些注重制作效果的表现方式更容易出效果、也更容易把握,而大写意则可谓“中国画的高科技”——它要求在一瞬间兼顾笔墨质量、造型、文化品位与格调,难度极高。
我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写意创作与教学,在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以教授大写意花鸟为主,所带的硕士、博士也均研习花鸟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体会与经验。
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前山水画中常见细笔短皴、层层点染的手法,虽工致却往往难以突显个人面貌。因此,我尝试将大写意的笔意融入山水,继承这一传统——纵观历史,真正从事大写意山水创作的大家并不多,但它却是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的一脉。
基于对时代的理解,我努力在大写意山水中探索。比如这次参展的作品,题材选择多为大气象之物:海边礁石、雪山、太行、华山等,视觉冲击力强,也更适合以大写意笔法表现,从而凸显笔墨的精神力量。
总之,笔墨与时代的关系,每位画家可能有不同理解。时代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你如何理解自己与时代的关系,作品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
《玉龙雪山》240×120cm 2025
记者:您已多次参与“雅正气象”系列展览。该学术品牌对您的创作理念或艺术探索产生了何种影响?您怎么看待当今笔墨与时代创新的关系?
岳黔山:这是我们举办的第四届展览。从首届开始,展览就以“雅正气象”为名。目前参展的画家,年龄大多在六十岁上下,艺术上已相对成熟,且多数来自院校和专业画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传递出一种“雅正”的艺术气质——这也是当代中国画坛非常需要的一种气象。
谈到创新,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当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大家都在探索新的艺术语言。但我个人始终认为,中国画的创新不能脱离中国文脉,必须与中国文化、与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保持深刻联系。
笔墨从来不只是技术或材料的问题,它承载的是文化、是审美、是对中国传统精神的体会。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笔墨的创新,实际上反映出画家对中国画理解的深度。创新不能丢掉笔墨本身的审美要求,它应建立在对笔墨传统的认知之上,并融入时代的精神。
时代精神,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对我而言,它既包含文化的传承与自信,也来自国家发展带给人民的精神底气。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就应当传递出一种有气质、有气象、雅正而磅礴的力量。
参展作品欣赏
《大雪山》120cm×240cm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