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历史凝视与艺术言说——孙立新抗战题材历史画的多维探索

历史凝视与艺术言说——孙立新抗战题材历史画的多维探索
2025-09-27 13:40:3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孙立新是一位长期投身于历史画创作的军旅画家,其历史画创作秉持现实主义绘画理念,运用宏观视野的叙事方式表达他对历史事件与民族精神的人文认知。本文从孙立新抗战题材历史画的细节刻画、典型场景塑造和写生与历史画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切入,剖析其抗战题材历史画的多维度探索。

历史画是对历史事件的图像叙事。抗战题材历史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图谱,已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历史画创作群体中,孙立新是一位有着深厚历史情怀的军旅画家,他秉承现实主义的绘画理念,以质朴的绘画语言与独特的叙事视角,表达了他对历史事件以及民族精神的人文认知。

一、承袭与体悟

孙立新生于1955年,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起来的油画家,无论是生活轨迹,还是艺术之路,他的身上都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孙立新少年时期在辽宁省岫岩县文化馆学习素描和宣传画。1972年,他通过考试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军乐团,开启了军旅生涯。其间,他结识了油画家高泉,并跟随其深入研习绘画技艺。1979年,孙立新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工作,参与拍摄了《大决战》《血战台儿庄》等经典影视作品,由于工作性质,他常年前往全国各地采风,这为其提供了油画写生与创作的机会。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对历史画整体氛围设计的实践经验。1987年,孙立新成功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再度回到“八一厂”,持续投身于军事题材影视创作。1999年,孙立新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美术创作室。在军博收藏的大量经典军事题材历史画的熏陶下,以及在高虹、何孔德、高泉、郑洪流等军博老一辈油画家的悉心指导下,孙立新快速成长。2002年,孙立新考入中央美院博士课程班,师从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袁运生等导师,使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一步对历史画的技法和风格有所体悟,并深刻感受到了以油画语言表现历史主题的独特魅力。

50余年的军旅生涯不仅构筑了他与军事题材历史画之间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更成为他创作军事题材历史画的独特优势——既赋予他深入历史现场、感知英雄温度的便利条件,更在灵魂深处激发出对革命精神的共鸣与对历史真实的敬畏。高虹、何孔德是军博美术创作室建立之初的主要成员,两位画家在“马训班”系统地学习了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掌握了西方的造型与色彩体系。他们在军博广泛分享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经验,并将这些有益营养代代传承,形成了优良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孙立新身为军博美术创作室的画家,其历史画创作全面承袭了军博前辈油画家所秉持与坚守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他在老一辈油画家的指导与帮助下逐渐成长,这为他后来历史画创作观念的成熟和绘画技艺的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期间,孙立新在现实主义理念的指引下创作了众多军事题材历史画。他意识到:“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复原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要发挥艺术上的创造性和表现力,激发观众的共鸣,同时丰富人们对历史观察的角度,艺术上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还重要。”从孙立新所阐述的观点及其艺术创作可以看出,其历史画创作是以历史真实为根基的。然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磨,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即便是历史的叙述者或记录者,也无法丝毫不差地复原历史,所谓“历史真实”,实际上蕴含着当代人的社会意识与审美判断,是当代人基于现实关切和精神活动对过去进行的“重构”,即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历史画的本质就是当下对历史的视觉化观照”。也就是说,历史画是艺术家运用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将自己对历史精神的理性判断转化为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这是对历史真实进行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真实,即艺术真实——它并不追求细节的绝对精准,但必须符合历史逻辑与精神特质。由此可见,历史画创作的基本规律实际上是一个以艺术真实再现历史真实的过程。孙立新在抗战题材历史画的创作道路上始终坚持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统一,始终将对绘画技巧的探索视作艺术家与历史对话的“语法”。

二、在细节刻画中触及历史

历史画的细节刻画是连接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桥梁。画面中人物形象的服饰、道具以及场景的精准呈现与细节刻画既能表现历史真实,又能隐喻主题、塑造人物,传递艺术真实。孙立新在历史画创作中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善于借助微观细节来表现宏观历史,他认为:“好的作品在大关系中还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节可以使人增加对画面的解读和感受,使作品表现得恰到好处,使主题更鲜明,形象更感人。”这一特点在他创作的《一九三八年鲁南郭里集惨案》(图1)和《一二·九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图1 孙立新《一九三八年鲁南郭里集惨案》布上油画 130cm×180cm 1989年

《一九三八年鲁南郭里集惨案》是孙立新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创作,也是其早期的抗战题材历史画,该作入选了第七届全国美展。作品描绘了1938年日军在山东鲁南郭里集村制造屠杀村民的历史事件。画面运用俯视视角,以写实的风格和质朴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一个带有凝重与悲壮色彩的叙事空间。画面中村民的粗布棉袍服饰、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细节刻画,反映了画家力求对历史真实的表现,“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抉择,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与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传统同质而天然的承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画面的宏大场景构图、具有写实风格的群像塑造以及对画面细节的反复处理。对宏大场景的画面处理在苏里科夫创作的《女贵族莫洛卓娃》中亦有体现。在该幅作品中,苏里科夫运用隐喻的艺术手法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史诗,显示出画家在处理艺术真实与展现历史精神等方面的卓越才能,这一表现方式也成为孙立新日后历史画创作道路上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孙立新于2014年创作的《一二·九运动》立足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画面以写实性细节生动地传达出学生们激昂高涨的爱国热情和爱国运动的浩大声势。这幅作品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整幅画面采用仰视的视角再现游行队伍,作品细致地勾勒出走在队伍前排青年的容貌、神情、姿态和服饰。在背景中,高低错落的建筑、迎风飘扬的旗帜相互映衬。在虚实交织的叙事空间里,作品将历史情境定格在一个典型的历史瞬间,宛如摄影师在人群中抓拍的画面,以见证者的直观视角展现出画面人物激昂的革命情怀。这幅历史画无论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还是进行典型情境的时空构建,都很好地体现了从历史之真到艺术之真的跨越。

孙立新在历史画创作中,通过细腻的细节刻画,形成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这种创作手法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可信度,还可以深化主题表达、精准塑造人物形象、有力传递情感力量,让观众在视觉体验中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三、典型性战争场景的形塑

历史画创作需要创造者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建构一个坚实的情感依托,并以此建构二者的统一关系。作为一名军旅画家,孙立新依托军人真挚的家国情怀进行历史画叙事——描绘战场、塑造军人形象,表现抗战军人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在历史事件的审美叙事与图像建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历史画创作的目的并非印证历史事实,而是揭示历史规律。它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引导人们对历史宏观进程进行思考,并对历史事件展开综合性叙述。这种叙事方式常常体现为对历史事实运用隐喻性修辞手法。2020年,孙立新接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创作任务,创作了《百团大战》(图2)。其间,他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了宏观上概括出百团大战的特点,孙立新将井陉煤矿战场、正太铁路破袭战、破除日军据点的战斗放在一个空间里来营构,并用战火硝烟将其贯穿起来,通过血与火的浓烈色彩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壮烈。

图2 孙立新《百团大战》布上油画 240cm×600cm 2020年

在该作品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孙立新重点塑造八路军战士的形象,为此他联想到很多场景,如八路军战士的冲锋场面、胜利后欢呼的场面、押送俘虏的场面,但最终他选择了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正面肉搏的场景,作为画面的表现主体,在血与火的交织中来塑造八路军战士为国家、为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英勇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画家通过在构思与草图的过程中,对画面结构、色彩关系与黑白灰构成关系的反复调整,最终画面中叙事结构采用塑造硬朗的聚焦型图式,将表现八路军战士与敌军贴身肉搏形象居于画面的核心位置。同时,他以油画的造型语言对八路军形象硬朗以雕塑般的造型,表达出创造者对百团大战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八路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孙立新之所以能够构建出这种典型的叙事空间,以及战士与敌人激烈搏斗的场景描绘,其根本前提是他40余年军事题材创作所积累的经验体现。在表现战争题材的历史画《激战松骨峰》(图3)和《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2009)中,即体现出画家对战争题材艺术表现的深刻认知。

图3 孙立新《激战松骨峰》布上油画 140cm×200cm 1999年

关键词:孙立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