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历史画创作与写生的关系
历史画创作与写生,一个侧重主观诠释以重构历史、传达精神,一个着重客观记录与情感捕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绘画实践的丰富维度。写生为历史画创作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防止其流于空洞与刻板;历史画创作则将写生的素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孙立新的历史画创作就充分彰显了这种紧密的联系。他的历史画不仅具有象征性的“历史真实”,还有真实的“历史感”,这一独特艺术效果的实现,与画家在历史创作中深度融入写生手法紧密相关。写生让孙立新的历史画创作蕴含着一种质朴、天然的情感。
图4 孙立新《走过岷山》布上油画 180cm×320cm 2002年
在进行历史实证和典型形象塑造时,体验生活是孙立新完成历史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在“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中,他注重源自生活感悟的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让绘画作品更加丰富、真切可信,还能找到与主题契合的造型语言。然而,这种体验通常伴随着通过写生获取素材的方式实现,他相信:“写生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孙立新长期写生所积累的素材与经验是他进行历史画创作的基本保障。据孙立新介绍,他为创作历史画《走过岷山》(图4)和《我们一定会回来》(图5),曾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开展写生、收集素材,从而使现实中的真情实感与历史产生共鸣。此外,写生的积累不仅提升了孙立新的造型能力,还增强了他对色彩的感知与敏锐性,让他能够捕捉到最为真实、自然且恰当的美感。具体而言,他的大量写生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特征是“现场感”,能够展现出对象的独特之处;“书写性”,笔触自然流畅,使心、眼、手三者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并能长期保持良好的绘画手感,以及情感记录与抒发。
图5 孙立新《我们一定会回来》布上油画 220cm×400cm 2005年
基于写生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孙立新的抗战历史画《杨靖宇》(图6)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为了呈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真实历史事件,他前往东北,在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地方进行写生,并收集素材。在对历史人物进行严谨考证之后,选取历史事件的关键瞬间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最终,孙立新以杨靖宇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为取材对象,描绘了杨靖宇中弹后左手捂住胸口,鲜血从胸口淌落在雪地上、身体倚靠在树上的瞬间场景。在人物与环境的处理中,孙立新选择了通过雪景写生所体会到寒风刺骨的现场感。在这幅历史画中,孙立新改变了以往创作的大场景群像的样式,将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压缩并转换为生命最后时刻的静谧场景,使主体人物从历史叙述中解放出来,凝固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情境中。画家“期望通过简洁大方的造型,雄浑悲壮的色彩,凝重质朴的语言来塑造英雄不死的精神,歌颂英雄人生境界的升华”。
图6 孙立新《杨靖宇》布上油画 220cm×290cm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