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表示,今天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不断发现问题、校正文化方向的持续旅程。在这一语境中,宿利群的作品展现出独特的探索路径。他有意将破损的陶瓷融入创作,不仅因为其承载着景德镇千年窑火的历史重量,更在于他拒绝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逻辑,转而以实验性的姿态,将残缺之物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凸显,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叙事与文化体验。
另外,宿利群的艺术轨迹经历了从早期抽象探索到近年对传统器物图像进行深入研读与重构的转变。这一转向背后的动因及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在当代乃至未来的艺术讨论中,都具有持续被叩问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宿利群在作品中尝试协调两种不同的视觉语言——传统的器物图像与当代的绘画表达,并能够以真挚的情感将它们有机地融合于同一画面中,这种语言上的并置与对话,本身即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从展览看来,宿利群的艺术实践并不固守于某一段文化、历史或时间的既定经验,而是试图以某种“异常”的方式,去回应他在景德镇长期浸润所获得的深层体验。这种“异常”,既体现为形式上的有意越界,也可理解为艺术家对文化处境与自我身份的积极回应。
然而,这样的创作路径也伴随着不可回避的挑战:当艺术家面对如此厚重而强大的传统文化资源的陶溪川,如何在表现“异常”的同时,避免被文化的重力所裹挟,保持精神的独立与批判性?如果难以自拔,那么艺术家的主体性又将栖居何处?这正是宿利群作品背后潜藏的重要命题……
值得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不仅是观念与作品的输出,更关乎艺术家如何在当下的文化现场中注入新的资源,激活对话,并与观众建立真实的联结。正因如此,宿利群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在今天的艺术现场中,具有被持续关注的意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副教授吴昊宇表示,宿利群将破碎的古陶瓷与当代语境相连接,创造了许多极具新意的作品,给他带来很大惊喜。过去他对宿利群的印象更偏向于设计师的身份,而这次展览使他重新认识了宿利群的艺术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感受到宿利群内心深处那份始终未曾割舍的艺术冲动与执念。在忙碌的过程中,他依然回归自我,回归艺术创作。
吴昊宇认为,这种回归体现在展览的不同楼层。三楼的装置作品尤为突出,它通过从早期彩陶到宋代的脉络营造出一条时间的长廊,进而与未来形成一种朦胧的联结。两侧不锈钢反光板的设置,使观众在其中看到变形的影像,这种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观感非常有新意。在一楼,他注意到宿利群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同样深刻。虽然是布面油画,但艺术家并未依赖丰富的色彩,而是通过肌理的方式表达。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破了材料的局限,也折射出他对传统与当代关系的深入思考。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冠表示,宿利群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走出了一种新的类型。他区别于许多同辈艺术家“出世”的姿态,而是以“入世”的心态,将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在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东西方、古与今、具象与抽象的矛盾交织,却因延续工艺美院的传统而被化解为一种悦目的和谐,作品表面亲近易懂,却内含深层的隐喻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