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力另辟蹊径,找到了与《开国大典》完全不同的思路。
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有63人,包括1位主席、6位副主席和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区别于董希文先生将作品落实在开国大典的瞬间时刻,唐勇力将作品落实在63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身上。
可是,如何做到既尊重历史又不仅限于某一瞬间呢?因为在开国大典举行时,并不是所有委员都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上,有一部分委员还在其他地方工作或战斗。这该如何处理?《新中国诞生》采取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63名政府委员全部画在了天安门城楼上,一字排开,主席在中间,副主席在两边,委员在两边。
《新中国诞生》局部图
造型之精
现实中,63位委员并未全部到场,画作中该如何处理这些人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呢?
唐勇力的处理手法,可谓十分巧妙。作为第一届中央政府委员,其构成必然照顾到社会各阶层,考虑到各种政治因素,含有“政治协商”的意味,体现“联合政府”的形象。作者将他们都放在一个历史平台上,而且并排站列,其视觉效果起到了消解中心的作用,强调了近观的效果。
与此同时,唐勇力还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装饰元素,在背景处理上有意做旧的肌理效果与人物面部清新的色彩渲染,都表现出了新中国的时代氛围。如此构思的人物群像,展示刚刚崛起的泱泱大国的气度。
《新中国诞生》入藏国家博物馆
将63个人物落实在画作中,问题又来了——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如何表现那些当时并不在现场的人物的真实面貌呢?
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必须参考1949年前后的人物照片。人物塑造除年龄有要求外,还需注意人物的高矮胖瘦、形象服饰、表情站姿等。在服饰上,主要国家领导人多穿中山装,民主党派人士多穿长袍马褂,归国华侨则多穿西装。服装的样式、颜色等各有差别,这些都需要搜集很多素材进行论证。作者为63位委员的形象逐一创作了肖像式的素描稿,并考虑人物位置关系的穿插与呼应,反复斟酌,几易其稿。
《新中国的诞生》人物手稿——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