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连续五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均由浙江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的联动举办,提供了“馆校合作”模式的新样板: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顶尖的学术资源、艺术家与策展人团队以及创新的艺术教育理念,浙江美术馆则提供国际化的展示空间、广泛的公众触达渠道和专业的项目运营保障,共同拓展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场域的功能。就像应金飞所说:“与院校合作,就是要充分发挥美术馆作为文化场域的功能,让学术资源转化为公共美育力量。”对中国美院而言,浙江美术馆成为其教学成果的展示窗口与学生实践的孵化平台;对浙江美术馆而言,合作带来了学术深度的显著提升与教育功能的延伸拓展。
这种馆校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美术馆与高校间的壁垒,构建起从学术研究到公共文化产品的完整价值链,形成“院校学术支撑+场馆公共传播”的互补模式,为当代中国的艺术生态系统注入了创新活力。
谈及美术馆的核心使命,应金飞将其精准概括为“艺术补课”——补传统教育中缺失的美育短板。在他看来,这一责任在当下更显迫切。“今天的教育核心偏向实用主义,只要与高考相关、‘有用’的内容才会被重视,而日常审美体系基本被忽视。”
应金飞指出当前教育现状的局限,“不允许化妆、不允许戴首饰,压制对美的念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降级,这其实是一种审美退步。”
2025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现场
这种对“实用主义”的反思,让他格外强调“无用主义”的价值:“无用主义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世界的态度,它需要综合的审美能力。在数字时代,审美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就像AI生成千万种内容,你的选择就代表了审美水平。”
2025第五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