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很精彩。笔墨语言在简练、稚拙中求变化,求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颇有诙谐趣味,表现出他活泼、幽默的天性,展示了他的绘画才赋与功力,以及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
——邵大箴,
著名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
董浩:我本是画家
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董浩叔叔”从中央电视台退休后,又在书画舞台上给不少人带来了惊喜。他心态豁达,岁月似乎并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言谈之间依然神采奕奕,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精力充沛,画画写字从来不戴老花镜。“我平时睡眠很少,主要就是画画、临帖、抄写心经。退休之后反而更忙了,想到那么多老先生教我做人从艺,还是想给社会多留点东西。画的就是自己内心的东西,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也不需要把绘画当成生意,绘画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自由世界,是我内心想追求的一种大自在。”董浩说道。
近年来,不少影视明星、主持人都在尝试艺术创作,也一度引发关于“专业”和“业余”的争论。在董浩看来,主持是他的业余爱好,画画才是主业。但现实问题是,他的主持角色太过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淹没了他在绘画上的影响力。
“我从小爱好比较多,足球、艺术、播音、主持、朗诵都有涉猎,老师基本都是顶级的学者大腕。我父亲也是书画艺术家,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我从5岁开始学画画,绘画上的老师是著名艺术家董希文,后来从师范美术科班毕业后还做过美术老师,绘画对我来说是主业,只是后来做了主持人而已。”董浩笑着解释道。
其实,自古以来跨界就已经存在,历史上起到推动作用的人,往往都是跨界而来。王羲之官至会稽内史、右将军,柳公权官至太子太保、从一品,赵孟官至荣禄大夫、从一品,这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
对于跨界,董浩有着他的见解,“艺术其实不分业余和专业,只是画的水平有高低。所谓专业的美术工作者队伍,都是解放之后的一大发明创造。如果说专业与否,那就存在一个如何界定的问题,以画为生就是专业的吗?加入协会组织就是专业的吗?最终还是得看画的水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