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需要说明一点。一个人执意要去写另一个人,并不是受人之托作文章,这说明我有自己的话要说,做我自己要做的事。关于姜巍的作品,我与他没有过交流对话。据说,美国的收藏家很少收藏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画家作品,即便收藏了某一位画家的作品,也不愿意认识原作者。理由是收藏家不希望听到画家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从而影响甚至破坏了收藏家初始先入为主的主观审美动意。于是我尝试以我的审美经验去感知、揣摩、解读姜巍的作品,品读画作的结论未必吻合姜巍心中的预期答案,确是我眼中的“姜式物语”。
在没有任何信息沟通交流的前提下,无论从美学、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姜巍的作品,都会带给你不同程度的情感律动,抑或心灵碰撞的共鸣。每一件作品的问世,应当期待有所不同的解读和声音出现,而若等来的是沉默,那就意味着平庸,平庸预示着可有可无,可无的作品一定是通俗的,底层的,习以为常的。让我动心去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是屈指可数的,毕竟我不是靠写评论赢得名声的人。
现在,我一吐为快甚是得意了。
(文/孙承民,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来源:從人之門)
姜巍掠影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