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孙黎、梁宇、罗奇美术作品展
从对“民国先声”的敬仰到对岭南画派的深耕,罗奇的画笔从未止步于技艺的展现。这一次,他以油画为桥,搭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在中西贯通的智慧里,触摸艺术突破边界的创造力;在融汇古今的勇气中,探寻艺术为时代立言的永恒力量。
——人民网
审视罗奇的绘画,我们不由得跟随他走进那个我们生命中似曾熟悉又仿佛陌生的境地。熟悉,是因为我们曾经在生命最深的地方无言地迷恋过这个静美的世界!陌生,是我们现在生活世界已经太少这样的沉静!干净、清冷的画面,没有一点杂质地呈现着呼吸匀称的生命—消失在草场上的小路、生机自然的野草、静谧的水洼、飘浮的清风、静止的黑夜,每每都在静默中吐露生命的气息,清晰地传递着生命完整的呼吸。没有刻意的夸张,没有精心设计的乖戾气氛,也没有遗世孤立的情绪张扬,却始终有那一片漂浮在物象临界点上的曼妙音律,诱发、引导了我们最深的感受—我们在以视觉方式轻触着罗奇的内心感觉,同时也悄悄地,然而却是如此撩人地触动着我们潜在的生命情绪,复苏了我们深心里久已睡去的自然之心,重新尝试在生命感受与当下现实间架设沟通的渠道。
我们似乎又一次感受到了艺术特有的那样一种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既源于罗奇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同时来自这种完整性所带给我们的视觉感受。它透过架上绘画最基本的语言——色彩、笔触、构图,在自然生命情绪的沉毅安详中,向我们悄然传递了真正属于艺术本身的力量——在不事夸张的画面呈现中,柔弱的光影里隐藏了几分生活的持久性力量,直达自然生命内核的沉静思考弥漫在线条交错之间而不动声色:人与自然、生活与文明、文明与现实,现实语境中分裂破碎的种种关系,在色彩与线条的婉转流动中重新回到它们原始的出发点,在沉静中积聚,在积聚中迸发。
于是,在罗奇的作品里,没有激烈抗争的画面,反倒生出另一种“反抗性的意味”。这种“意味”以架上绘画的视觉传达与感受方式,直接引导了我们的自然感受与生命体悟,带着我们重新进入生命的流畅与灿烂。显然,罗奇以其作品不动声色地实现了对艺术自身张力的坚定还原——艺术的力量并非必然确立在批判性的文化攻击之上,即便是最温和的艺术语言,也同样可以在当下生活语境中完成自然感受的传达、生命体验的重建、文化思考的深入。就像罗奇,在“亲爱的”细语中,冷静而带着几分迷离气息的画面空间毫不做作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生命交流、重合,空间构造的完整性不再仅仅满足于形象本身,而是突破现实中人的生活想象力的有限性,内在完整地构建起一个新的、力量内蕴的自然意象。
这就是罗奇的作品,一种具有独特张力的艺术存在。
——王德胜,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我的创作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我努力地避开所有的宏大的命题,希望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最不经意的行为的关注,来表达我对现实生命状态的感悟和思考,通过一种自言自语式的对话,寻找到具有个人化的语言体系,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确证。
当下的艺术不应该一味地拆解、消解命题,它是一种可以建构的形式。哪怕只是一些局部的、细微的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我始终认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我不认为艺术家只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艺术与其他所有的职业一样,是社会大机器的部分,它必须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事情,只是这种行为方式有所不同。艺术家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解决问题。作为艺术家个体,他不应该同时拆解几个命题。
无论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我喜欢用朴素而又变化微妙的颜色诠释它,也是我对时代的一种感觉。真实世界的深度空间通过一种渗透个人意志的压缩在画面的几个简单色层之中,在每个色层里努力地寻找变化。越是细微的、不起眼的、所谓的杂碎,我越是希望它能丰富、闪光。
——罗奇
我偏爱灰色,灰色是极尽调和转化了的颜色。它隐藏了色彩的本来面貌,不会咄咄逼人的伤害你。就像人类一样,从来都是灰色,都会隐藏起你原来的样子或者压根儿不让他人知道。窥探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必定是刺激与血腥的。尤其是他们,那些真正的知识分子,那种历史深处的残破与伤害被时间的迷雾一层层包裹起来,不忍也不能去揭开它。有的只是偶尔的时空错觉中,传来的那一声沉重的叹息与轻微的心灵照应。
灰色是宿命的颜色,是历史尘埃的累积,是时间消化了的真相,是软化了的社会现实。不停搅动的灰色中和了惨淡的人生。大面积的灰色给他们一片温润的天空,灰色中的那一抹亮光是天真而又伟大的心灵出走的通道,是心灵裂缝中被射进的阳光。它默默的在那里照耀,抚慰荒芜的命运。
——罗奇
自担任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以来,罗奇在美术馆的策展研究与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岭南画派的传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并身体力行地承担起推动岭南画派在当代赓续与创新的重任。他不仅致力于对画派的梳理和研究,更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激活岭南画派的生命力,让其在当代焕发新生。因此,罗奇的创作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个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个人艺术实践与文化担当的统一。
罗奇以油画为媒介,以历史为底本,耗时数年潜心创作“岭南画派人物集”。他试图在画布上唤醒那些曾以笔墨搅动时代风云的先贤们的精神回响——那些藏在皴擦点染里的革新勇气,那些融于中西技法中的文化智慧,都将在色彩与肌理的碰撞中重获生命力。从对“民国先声”的敬仰到对岭南画派的深耕,罗奇的画笔从未止步于技艺的展现。这一次,他以油画为桥,搭建起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对话:在中西贯通的智慧里,触摸艺术突破边界的创造力;在融汇古今的勇气中,探寻艺术为时代立言的永恒力量。
(来源:罗湖美术馆)
部分展出作品
左:罗奇《岭南先声—高奇峰》245cm×88cm布上油画2022年罗奇
中:罗奇《岭南先声—何香凝》245cm×88cm布上油画2022年罗奇
右:罗奇《岭南先声—陈树人》245cm×88cm布上油画2022年罗奇
罗奇《风景这边独好》
50cm×90cm布上油画
2023
罗奇《风是透明的河流》
60×80cm布面油画
2025
罗奇《亲爱的,滚烫的水流在你的脚底下摇曳》
205×105cm布上油画丙烯
2017
罗奇《一棵温暖的大树》
60×80cm布面油画
2025
罗奇《那些装载梦想的漂流瓶轻轻飘过额尔齐斯河》
60×80cm布面油画
2025
艺术家简介
罗奇,湖南汨罗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文代会代表;广州市党代表;广东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新世纪之星”荣誉称号;作品入选九年制义务教科书;作品刊载于《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学习强国》专题推送。
作品《草地铁流》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作品展,国家博物馆展出,国家博物馆收藏。长8米,高3米。布上油画,该作品入选广东省文联成立70周年十件经典作品之一。入选广东省文联成立七十周年十件经典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创作于2020年,入选由中宣部、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长5.8米,高3米,国家党史馆收藏。
出版《绿现代隐喻-罗奇作品》、《绿现代寓言-罗奇作品》、《当代精神的现实反映》、《青年公寓—号外》、《本相》、《丢勒素描作品分析》等,论文及作品发表《美术》、《美术学报》、《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党史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多家专业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