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第15届宋庄文化艺术季”之“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在京开展,展期至10月30日

“第15届宋庄文化艺术季”之“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在京开展,展期至10月30日
2025-10-13 13:55: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宋庄艺术区党委

宋庄新联会

北京宋庄艺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陶瓷协会

协办单位

宋庄新联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宋庄新联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学术支持

《雕塑》杂志社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雕塑与公共艺术委员会

河北省雕塑学会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雕塑研究所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河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雕塑系

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

开幕式

2025年9月30日上午10:00

研讨会

2025年9月30日14:30——18:00

地点

中国宋庄艺术市集

展期

2025年9月30日--2025年10月30日

前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艺术与科技融合成为时代趋势。2025年第15届宋庄文化艺术季期间,宋庄雕塑协会精心筹备“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定会助力雕塑艺术迈向新高度。

中国数字雕塑于本世纪初起步,如今在全国雕塑界普及率达60-70%。各大美术院校重视虚拟雕塑创作教学,培养大量人才;专业雕塑家借助三维建模软件开拓数字雕塑领域,雕塑产业数字化与自动化程度持续提升。2021年起,数字雕塑以“元宇宙雕塑”之名在虚拟世界崭露头角。

在宋庄,约60%的雕塑艺术家已熟练运用三维软件创作元宇宙雕塑。为提升会员能力、深化雕塑与科技融合,协会举办此次大展,并配套了数字雕塑讲习班。作为宋庄文化艺术季重要分项活动,它将为宋庄艺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本次展览规格高,邀请全国著名元宇宙雕塑大咖参展,奠定高水准基调,成为全国性、高水平大展。内容丰富多元,涵盖元宇宙雕塑与AI雕塑。元宇宙雕塑突破传统雕塑空间与材质限制,AI雕塑凭借人工智能赋予创作新逻辑与灵感,二者交融将为观众带来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视觉盛宴。

征稿文案发布后,获全国数字雕塑界热烈支持,投稿踊跃。宋庄雕塑协会组织艺术评审委员会评选,最终入选作品152件。展出作品能体现全国数字雕塑领域当下状态,堪称现象级。

关于元宇宙与AI的关系,deepseek认为二者是“量子纠缠”式共生演进,构成数字文明基座,重塑人类对存在、意识和价值的认知,当前可定义为“元宇宙β2.0”阶段。雕塑作为大美术领域重工业,向来率先拥抱科技,雕塑家正以好奇与勤劳创造新形态物种。

宋庄雕塑协会

2025年9月

展评Making的熵值——“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启幕

第十五届宋庄文化艺术季的重要项目之一“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于2025年9月30日在梧竹宋庄艺术市集美术馆盛大启幕。共有150位艺术家的150件元宇宙数字雕塑作品悉数亮相。

“Making(动手制作)”是由罗丹提出并实践的,现代主义雕塑的核心词,指向了雕塑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不同——雕塑全程由艺术家亲自动手创作并制作,通过直觉与意志的联动,以及手与脑的协同,具身地与材料对话,亲身感知作品与语境的关联,与作品共处同一个三维空间与之共舞,将创作主体的“温度”置入雕塑作品之中,借由“making”的过程建构心智、人体器官、材料、环境、作品等诸方面的平等关联。

但艺术是动态发展的过程,雕塑也是如此。在进入到后现代“去材料”的艺术趋向迁变的大背景之下,雕塑也演进到了借由行为与事件来展现关联,但即便是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to+动词”的系列自白宣言,我们仍能看到“making”作为雕塑灵魂的坚守,那仍然是主体与客体,甚至是将主体亦视作客体一员的,在三维空间中的平等论坛。人们由此也发现了“making”的别样意味。

本次“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是雕塑因数智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产生新趋向和变革的大聚会。因元宇宙具有时间真实,空间虚拟的根本特征,因此雕塑因三维性所产生的不透明性,即仍需观者走起来、转起来欣赏的特征仍然存在,但真实空间所具有的物理和人文的周遭条件,以及重力、视角、空间序列等的限制便均不复存在,人也不再与材料有温度上的接触。这一根本特征似乎带来了关于雕塑是否还是“making”的疑虑。雕塑似乎已超越了机械复制时代所讨论的是否是复制品的讨论,进入到雕塑还是否成为雕塑的拷问中。这次的大展和研讨会在这个问题上落下了掷地有声的注解。

这些作品中有很大多数是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创作的推敲与呈现的步骤之中,作者不再以泥、木材、石材、钢材为介质,而是以数字软件为途径,通过鼠标点击、数控板滑移、VR操纵杆的推拉等对虚拟材料进行雕刻和堆叠,完成数字雕塑。之后出于作者自愿,将数字雕塑文件通过3D打印等方式实体化,由机器完成实体雕塑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元宇宙以工具的形式在场,艺术家的心智仍然居于主体位置,在面对虚拟材料和虚拟空间时,仍旧用主体意识指导“to+动词”对其进行“摆弄”,并将其视作是自己的作品。工具的变化迭代并未影响“making”的进程,也未影响观者在三维空间中欣赏作品的逻辑,只是在“how”和“where”的问题上与惯常的动手制作有异。

生成式雕塑是本次大展中的另一个集团,并以人工智能类作品为主。这类作品的作者主体并非全程操控作品的产出,而是在作品从无到有的奇点处由人工智能代劳。在此情形之下,作者的“making”似乎缺乏动作施加者。但如果探求人工智能生成的流程不难发现,首先,在开始生成之前艺术家会“喂养”意象作品或图片给人工智能体,之后会有意识地编纂提示词,这两部分与常规雕塑创作的构思部分逻辑类似,均以“闪现”的感知与灵感,以及逻辑编排为特征。而在生成之后,作者会与生成的成果相互“遭遇”,作者便会由此产生“接受”与“不接受”的判断,尤其当生成的成果有多个时,主体将会开启选择或者筛选的动作,从而对生成成果施加动作。后续不论是手动修改优化,还是选择当下最优解,增添提示词继续迭代,最终都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将具身的“温度”赋予人工智能作品。因此“making”的主体即便并非全程在场,却转变为灵光闪现、编排和选择等与人工智能媒介积极互动,你来我往,只是在“which”上与传统的“making”有差别。

在此活动中,我们还看到了更先锋的实践,即人工智能的完整体作为艺术家,成为相对于真实人的“他者”。此时“AI艺术家”因为具有更为独立和完整的思考、生成、选择的能力,似乎可以成为脱离人的“making”的另类从而瓦解雕塑的本质。但“AI艺术家”亦来源于艺术家本人或多位艺术家的“培养”,人们通过建构“AI艺术家”这一客体,也将关系网络延展至这一客体,并将此客体作为关系的中继站继续向更广阔的空间发散。由此看来,“AI艺术家”这一激进概念正是塞拉的“to+动词”系列在当今数智时代的变体成果,只是在“who”的方面与惯常“making”有所不同。

此次发生在宋庄的“元宇宙雕塑中国宋庄首届大展”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让人们看到了雕塑在元宇宙时代的积极探索,以及由此产生的全新面貌。通过观察,元宇宙以及人工智能,不论作工具,还是生成者,抑或是独立完整体,均没有脱离雕塑本质上的“making”特征,反而让人们看到了“making”鲜活和可观的熵值。为何如此?“making”是主体有意识的客体化,并与其他客体以及空间语境间的平级交流,是主体能动之下的客体互动。正如展览中研讨会的嘉宾所言,人是唯一具有灵魂的事物,别无他物。正因为此,“making”仍被雕塑家们牢牢掌握在手中,“what”这个议题未曾撼动,并以不变应万变,而元宇宙的语境帮助打开了全新的艺术局面。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安颖、白明亮、白旭、白峥、包筱瑜、毕国龙、蔡江、曹智勇、曾建阳、陈刚、陈大祥、陈辉、陈灵平、陈书怿、陈维亮、陈云贵、钞子艺、钞子伟、戴文静、戴韵竹、邓威、邓子爵、丁羽佳、董明光、窦付坤、段秀森、段维国、范海民、方昕、高添恺、郭冰倩、洪海金、黄平、黄铁舟、黄兴国、胡乐林、胡学富、华飞虎、贾朋、贾涛、金志鹏、孔令通、赖杰斌、赖至彬、李丛、李广明、李浩铭、李继超、李惠东、李庆利、李世伟、李文瑞、李鑫、李育春、李韫廷、丽莎、林海东、梁尔亮、梁圣淇、刘东明、刘范利、刘军、刘锦、刘庆、刘旺旺、刘馨潞、刘晔、刘义忠、刘忠伟、刘洋、卢远良、路鹏飞、吕拥军、罗彬文、罗承志、孟翠茂、孟德武、穆森、庞渤、亓大鹏、钱斯华、邵旭、史玉龙、修士琨、苏志杰、孙玮、孙立森、孙月锋、谭炜、田汀洲、田林杰、王炳福、王大朋、王刚、王晶、王璐瑶、王梦溪、王麒钧、王希鹏、王文哲、王新宇、王世刚、王晓东、王志刚、王志杰、魏记中、魏杨博文、吴梁焰、吴琼、武嘉慧、邢华锋、徐征、许向阳、颜石林、阎岩、姚世珍、袁永斌、岳鸿海、占如玉、张宝利、张飙、张超、张广清、张慧、张华、张俊、张盛、张艺法、张艺莞、张云杰、张松正、张仲夏、章华、赵晨洋、赵磊、赵覃、赵勇、郑晓雄、郑智君、甄亚雷、邹峰、朱常容、朱传经、朱玢瑶、朱林、朱尚熹、朱喜、朱羿郎

巴拉特・辛格(印度)、汉森(瑞典)、丽金(印度)、伍德(德国)

/朱羿郎,西安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来源:宋庄雕塑协会)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宋庄文化艺术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