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曹俊: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没有禁区

曹俊: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没有禁区
2025-10-14 13:42:1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曹俊的经历堪称传奇。他从山东矿业学院到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从矿石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曹俊蓝”,作品与毕加索、马蒂斯、克莱因并列展出,被哲学家研究、写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文献。他的艺术不仅跨越了中西方文化,还融合了传统与当代、科技与人文。

曹俊是当代国际画坛极具辨识度的艺术家之一。他徜徉于东西方之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开拓出独特的艺术语境,将诗意、哲思与自然的灵韵融汇进画境之中。

其艺术成就获得国际瞩目:从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到纽约、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他的名字与当代艺术的创新精神紧密相连。

9.jpg

他的作品被诸多世界重要机构典藏:《朗照神州》收藏于中国美术馆,《青山幽居图》收藏于波士顿学院麦克马伦艺术博物馆,《共同家园》悬挂于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主楼大厅,《春消息》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另有《荷语凝香》等作品,悬挂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以艺术之姿,成为文明交流的纽带。

画作之外,他亦是思想者与文化使者。曹俊先后受邀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莱顿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开设中国艺术专题讲座。通过教学与展览,他不断开启跨文明的对话,以中国画的笔墨之声,融入世界的文化合奏。

日前,胡润百富专访曹俊,与大家一同走近这位传奇人物。

36.jpg

《心弦和泉声》145x194cm

胡润百富:《胡润百富榜》首次发布是在1999年,同一年,您的习作《心弦和泉声》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请问这是您第一幅全国性美展作品吗?现在回想起来,您是怎样踏上艺术道路的?

曹俊:我1989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相隔整整十年后,我前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也是在1999年,我格外幸运地入选了一次全国性中国画大展。我们那届学生里,最终只有两件作品入选,我是其中之一。这让我真切意识到,尽管本科读的是理工科,但来到中央美院后,我幸运地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虽然在中央美院的学习只有四年,可我对艺术的热爱,早已扎根心底数十年。

其实从幼时起,我对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与书法的热爱就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份热爱最终在中央美院进修期间彻底爆发。6岁那年,我就萌生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我的父亲是当地小学的校长,家里时常有音乐、美术老师往来。那时我学写字很快,有位老师还夸赞我写得比他好。孩童时的我对此深信不疑,也从那时起,我立志要当一名画家。

10.jpg

后来,父母出于现实考虑,希望我选择更利于就业的专业,于是我考入了山东矿业学院的采矿工程系。当时我们年级共有三个班,每个班80多名学生,最终只有三个人考上本科,我便是其中之一。

如今想来,这个看似艰苦的专业,反倒成就了我。正是所学的矿业知识,让我后来研发出独属于自己的颜料“曹俊蓝”,也让我成为首位以亚洲艺术家名字命名颜色的人。凭借这种蓝色,我走向了国际。作为艺术家代表,我入选了美国博物馆的《Blue》展览。此次展览共展出五位艺术家的作品,我的名字与马蒂斯、毕加索、吉诺、克莱因一同出现在纽约街头的展览海报上,这也是该海报上首次出现华人名字。对我而言,这是完全超乎想象的事。

11.jpg

更重要的是,在采矿工程系就读期间,我还学习了遥感地质学专业,得以从空中俯瞰地球。这种“上帝视角”,孕育了我“宇宙系列”的绘画形式,而正是这类作品,让我在巴黎斩获金奖,同时被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与酒店收藏。国内的四季酒店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深圳四季酒店90%的画作都出自我手。四季酒店作为极具艺术前瞻性的国际酒店,此前也率先收藏过美国艺术家罗斯科(Roscoe)的作品。

回望过往,一切仿佛早已注定,我所做的不过是循着轨迹一步步完成。有些艺术家或许会将世俗意义上的成就与认可,和艺术层面的成就与认可区分开来,但我认为,在取得世俗成就后,完全可以将其转化为推动自己继续追求艺术成就的动力。我们能做的,只是做好该做的事;至于社会给予的肯定、荣誉,或是质疑,都并非自己所能掌控。正所谓“君子务本”,只要把画画好,总会有人发现。在美国与新西兰发展的这些年,我所做的也只是尽力画好每一幅作品,而后幸运地被美国学者发现,作品得以纳入美国大学的教科书与博物馆。

艺术成果的呈现,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其他行业可以通过广告宣传提升知名度,但大学与博物馆是不允许媒体介入的。因此,波士顿学院成立曹俊艺术课题组时,没有任何媒体推荐;博物馆的海报虽会列出参展艺术家的名字,却也没有多余的宣传。多年来,西方国家在艺术领域一直存在一道“隐形门槛”,比如作品一旦进入大学教科书,就能在所有媒体上查到相关信息,无需额外宣传,而要跨过这道门槛,需要一定的运气。

曾经,CCTV-9的一位美国主持人,不仅为我制作过一期节目,后来还主持了我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我到美国后,他请我画了一幅画,想送给自己的父亲,我还顺便寄去了一套在新西兰出版的我的书籍。有一次,一位哲学家到他家做客,看到这套书后借了回去。这位哲学家便是约翰・萨利斯博士(Dr. John Salis),当时他已75岁。之后,他撰写了一篇题为《哲学框架下的曹俊艺术》的文章,并以多种语言,在冰岛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发表。这件事,我是在近一年后才得知的。与中国不同,西方的美术评论往往由哲学家、美术家完成,而非艺评家。哲学家会从学术层面,对作品进行系统性的美学研究与定位,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后来,我驱车前往波士顿拜访这位哲学家,他带我去了一家咖啡店,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期间,他问我是否愿意成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他们想探究,一位中国艺术家究竟是如何用毛笔融合中西方艺术理念,创作出能让所有人看懂的作品的。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会向我提出各类问题,而我就像一个“睡梦者”,把自己的艺术思考“倾诉”给这些“心理导师”。我半闭着眼睛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后来,这些问答内容被整理成书,名为《Hymns to Nature》,作为哲学文献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如今在美国所有博物馆、图书馆都能找到这本书。

12.jpg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是美国顶尖的大学出版社,极具权威性。在世华人艺术家中,能登上这个平台的人寥寥无几,这也让我得到了许多业界人士的尊重。后来,我也成为他们学术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在网络上搜索“当代在美国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时,能找到我的名字,我的作品还会与库宁的作品一同被列入对照展。我深知,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

胡润百富:艺术品收藏逐步成为财富传承的重要部分,作为艺术家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趋势,在您的经历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与藏家之间的故事与互动?

曹俊:我有幸结识许多重要藏家,其中较为大众熟知的是洛克菲勒家族,他们拥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这是全球首屈一指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可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相提并论。不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当代艺术家,正是由他们家族发掘的。我很幸运能被选中,成为21世纪艺术家的代表之一。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对我身后中华民族文化的肯定。

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者。在与外国藏家多年的交往中,我愈发意识到,既要坚守自己的艺术主见,更要证明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而要证明这份文化的重量,仅靠对民族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远远不够,更关键的是个人的文化储备。我用他们能读懂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华“翻译”出来,也因此赢得了尊重。

13.jpg

同时我深知,要成为真正的严肃艺术家,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专注做一件事,这份坚持会让藏家更有信心。这么多年来,我最满意自己的一点,就是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没有浮躁过。我是个充满激情的人,AB型血的双子座性格,却不妨碍我能完全静下心来作画;与人交往时,又能全身心投入,有时感性十足,很容易和别人成为好朋友。

有一次,我通宵画了一宿,天刚亮完成作品,第一时间发给了洛克菲勒。他打来电话时带着哭腔说:“曹俊,你这件作品把我感动哭了。作品里的音乐感,还有你对家乡的眷恋,都深深打动了我。”能有洛克菲勒这样的好朋友,我觉得很幸运,因为他懂我。也因为我,他对中国文化生出了特别的敬重。我带他去过我的家乡,他对每一位中国人都心怀尊重。

我曾跟他说:“中国人和欧美人的不同在于,中国人即便有十二分本事,也只会向世界展现八分。每个中国人都在垒自己的城堡,但城堡外的围墙比城堡还高,你看到的只是围墙,却看不到围墙里的城堡。中国人是含蓄内敛的,可外国人往往没有这层‘围墙’,你们的城堡就明明白白在那里,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也正因为这番话,他对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尊重与敬畏。

洛克菲勒家族选择艺术品时,有四个明确标准:第一,作品须具备普世审美。从色彩、比例等画面呈现的细节里,能让不同种族的人感受到愉悦。就像马蒂斯说的,好的绘画该像一张安乐椅,能让人们疲惫的灵魂得到安宁。第二,作品要有独立个性,远远一看就能认出创作者是谁。第三,作品需有足够难度,不是任何人都能模仿的。第四,艺术家要具备未来成为名家的潜力,且懂得所谓“名利场”的规则。

西方艺术家无论呈现出何种风格,往往都是“社交雄狮”。有些人或许会假装木讷,但这其实也是他们在社交中展现独特性的方式。像毕加索、达利等人,都非常懂社交规则。因为在西方欧美文化里,存在着特定的圈层,不懂这些规则,就无法真正进入其中。

这其实也属于文化储备的一部分。我在新西兰和美国生活多年,对欧美的文化传统有所了解:新西兰国土面积不大,早年有不少英国贵族移民,因此保留着非常严谨的西方礼仪传统。我在新西兰学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知识,后来带到美国,也让自己能快速适应美国文化。

14.jpg

胡润百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您创作的重要根基,但同时我们在作品中也能看到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气息,您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艺术融合是怎样理解的?

曹俊: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东西。多年来我沉浸在绘画里,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书法语言,它是我一直延续至今的主要绘画形式。

我用中国书法语言,去表达自己对当下的认知:其中既包括我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对已知事物的阐述,以及对想象之物的呈现。我的作品里,既有水墨,也用到油彩、丙烯等材料;而我所采用的这种绘画语言形式,恰好能让中西方观众都从中看到中国文化。它是中国文化语言的一种呈现,承载着从历史中走来的温度。但与此同时,我想呈现给大家的,又恰恰是人对当下的理解,甚至是对未知领域的种种想象。

15.jpg

胡润百富:艺术是无界的,不仅仅是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也在发生碰撞。新的科技手段给艺术表达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可以向我们讲讲您的一些尝试经历吗?

曹俊:2023年迎接新年时,我曾和朱迅合作过一档节目。节目里,我用VR技术画了一棵树,还有一束“迎接地球的花”,这件作品后来被迪拜中国馆收藏。这种VR创作形式看起来十分当代,但我运用的结构其实源自中国画谱,只不过是把传统画谱的结构转移到了三维空间中。

回望历史会发现,艺术的所有迭代与更新,都和科技发展密不可分。多年前照相术发明后,艺术界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反应:有人放弃绘画转而去从事摄影;有人把摄影当作绘画的辅助工具;还有人将静态绘画与动态影像结合,开创出电影这样的新艺术形式。

胡润百富:如今AI正在推动各行业变革,包括艺术产业。您怎么看未来的发展趋势?

曹俊:当下,AI技术的出现,对艺术领域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对我个人而言,AI固然能成为创作的工具,但它不仅拥有远超人类的强悍表达能力,还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一直在思考,面对这样的AI,我们是否该感到恐慌?又该如何与AI和平共处,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不过我始终坚信,人类独有的感情经历,以及对情感与爱的表达,是AI无法复刻的。所以,带着真诚的创作与发自内心的大爱,或许能够战胜AI,至少能与AI分庭抗礼。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将AI的学习能力用于辅助绘画创作,让它成为创作中的助力。

(来源:胡润百富)

艺术家简介

曹俊 | 他拿着毛笔走进西方世界,以诗词书法向传统文化致敬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曹俊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