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玄览之门与量子之舞
当观者立于陈斌画作前,总会遭遇一种难以名状的"卷入感"——仿佛画面深处蕴藏着某种引力,将视觉、意识乃至灵魂一同拖入色彩与线条的漩涡。加拿大评论家陈思旭对此深有体会,她坦言:"开始动笔写陈斌先生的时候很难。不仅仅是因为历年来陈斌先生的作品数量众多,国际知名度高,更因为他的画作中涉及的内容涵盖范围太广,奥义太深刻。"这种体验,被学者称为"量子重彩"的玄妙表征:它既不现实也不超现实,既非古典也非现代,而是在糅合东西方绘画语言所营造的独特情态中,以把内在画面与外在时空一同"卷入"旋即又"展出"的艺术方式,让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共同沉浮其中。陈斌的艺术,恰如一道连接古老东方玄思与现代科学直觉的桥梁,在"卷展"之间,揭示着生命与宇宙的共生律动。
一、艺术生命的起源:从"零分"到"量子重彩"的命定之路
陈斌的艺术之路始于一次戏剧性的"零分"。1970年,小学六年级美术考试交白卷的他,因班主任的引导临摹报纸题花,首次触碰绘画的奥秘。这场看似偶然的启蒙,实则是命运对其艺术生命的第一次叩问。七十年代末,他随大流加入中学美术班,自嘲"十九人中画得最差",却因痴迷于数学老师绘制板报的过程,逐渐被艺术"卷入"其中。
"被命运推着走"是陈斌对早年生涯的概括。知青时期,他因绘画才能成为"知青画家";高考恢复后报考中文系未果,却因国企川化的培养走上专业道路。西安美院的进修、四川教育学院中国画专业的系统训练、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深造,逐步夯实其传统根基。美术评论家陈雨光精准地概括其艺术价值为"取向浪漫"。这种浪漫,并非轻浮的幻想,而是对生命本源的执着追问——从藏羌高原的苍茫到量子宇宙的幽微,他用画笔践行着"用情感诠释画作,用生命表达生命"的信念。
二、量子重彩的哲学内核:当东方玄思邂逅现代科学
陈斌的艺术突破,在于他将中国画的笔墨线条与西方油画的重彩语言熔铸为一种"流模式叙事"。这种模式几乎完全契合了量子物理学家玻姆提出的"全运动"隐缠序观念,其核心正是"卷入-展出"的宇宙观。玻姆在《整体性与隐缠序》中提出:宇宙与意识在"卷展"运动中演化不息,而陈斌的画作,恰似对这一理论的"艺术图解"。
在《大千无极》《量子宇宙》等作品中,色彩如粒子般颤动、纠缠,形成"光色流动、线面交融"的视觉场域。画面中既浮动着显层面的"显析序",又潜藏着隐层面的"隐缠序"。正如学者所言,这种创作体现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不可分"的量子理念——画面中整个被色彩和线条"照亮"的结构之"序",被卷入并被携带于"光"的运动中。这种"不可分"的体验,正是量子理论中"观测者效应"的审美映照。
更深远的是,陈斌的创作方式本身即是对量子哲学的践行。他作画"没有任何预先的草稿或腹稿,都是在意识的牵引下自然流淌在画面上"。陈思旭对此深有感触:"陈斌先生的画往往描绘着这样动态的景象,它们大多都是没有草稿和腹稿来进行铺垫的,意识从笔尖直接流淌到画布上,造就了一幅幅不可复制,自由流转,和行云流水的画作。"
三、视觉革命的实现:色彩振动与材料实验
陈斌的"量子重彩"不仅是哲学观念的载体,更是一场技术革命。他独创的"色彩振动"理论,以跳跃的纯色点替代传统平涂,通过互补色相邻、冷暖色交织,制造光学上的"颤动感"。在《属命—猴》《阵风》等作品中,斑斓的色点如电子云般叠加、碰撞,仿佛将亚原子世界的概率波凝结于画布。
材料层面,他革新性地运用矿物颜料、高温结晶颜料与胶矾水膜层,构建出"既厚重瑰丽又仿佛从内部发光"的视觉效果。《星空》中深邃的蓝与迸裂的金,仿佛星云诞生时的炽烈;《地心感知—2》里交织的赭红与幽绿,似地壳深处能量的奔涌。评论家曾策以"品拉菲"比喻其画作,认为需要慢慢地细品,才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人与自然,自然与宇宙,乃至人与宇宙关系"等深邃内涵。
陈思旭回忆起初见《吉祥牧歌》时的震撼:"我惊叹这铺天盖地到能把人包裹起来的鲜艳色彩,竟能在一张画布上呈现得如此和谐,即灵动又沉静。神奇的是,久久驻足在这副画面前,我竟觉得这幅画变得无边无际,这片祥和斑斓的草原从画布的边缘无限延伸开去,把我包裹在这个场景里。"这种需要"细品"的质感,正是色彩作为"能量场"的证明。
四、生命叙事的双重维度:藏地梵音与宇宙诗篇
陈斌的艺术生涯以"藏羌系列"与"量子重彩系列"为双翼,前者是生命的扎根,后者是宇宙的翱翔。
在《转佛塔》《蓝天-白塔》等藏地题材中,他以"长袖虹空、乐舞波流之美"展现藏女与自然的共生。陈雨光形容其画面"若寻风拂来,欣赏其,似摇曳荡漾",《那风那云那藏女-2》中飞舞的长袖,既是唐风乐舞的当代回响,亦是"梵我合一"的冥思之境。一位藏传高僧曾在画前默祈良久,称其"感应了一种灵光之力"——艺术于此超越了宗教形式,直抵精神本源。
而《量子宇宙》《多维云系》等作品,则将视角投向更浩瀚的时空。评论家李人毅誉其为"艺术深空探索者",认为如果把人类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宇宙空间定义为深空探索,那么陈斌近十年的创新就是艺术界的深空探索。在《云系》和《天极》系列作品中,陈思旭观察到:"'光影'的运动和'跨界'的展现让这一幅幅精巧的作品把观者带入到抽象的量子世界中。远观时,整幅画作似乎是开始流动了起来,忽近忽远;近看时,画中的鱼儿,太阳鸟,经幡,和陈斌先生标志性的金箔浮点让整个空间向内延伸,仿佛在邀请观者一步踏入这个深不见底的天地合一的世界。"
五、跨界共鸣:多元视角下的艺术解读者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评论家笔下的陈斌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学术背景的观察者,在这个独特的艺术世界中都找到了与自己专业领域的共鸣点。
陈雨光作为学者型评论家,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地捕捉到陈斌艺术中的美学特质。他将陈斌的艺术价值概括为"取向浪漫",并深刻指出其创作完成了"从告别和谐的崇高到取向比较的浪漫的转换"。在《千手观音》《引路菩萨》等作品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陈斌如何将宗教意象进行现代性重构,实现"本尊再现,般若我心之美"的艺术追求。
跨界学者张世宁则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为陈斌艺术打开了另一扇理解之门。他创造性地提出"量子重彩"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连接东方道家玄思与量子物理直觉图像的桥梁。陈思旭进一步阐释道:"量子重彩,是跨界学者张世宁给陈斌画作的原创性定义:它应该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和'意向':既蕴含着中国古老的道家'玄之又玄'哲学思想,又呈现出近代量子物理学家的'直觉图像'。"
李人毅以"艺术深空的探险家"来定位陈斌,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他将陈斌近十年的量子重彩创新比作艺术界的深空探索,这一类比不仅凸显了陈斌艺术的先锋性,更暗示了其创作所具有的开创性意义。
曾策则从鉴赏学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观看之道。他主张以"品"的态度面对陈斌画作,并指出其在女性题材中"以夸张手法表现女性最柔美身材和最美丽的姿态",这一观察不仅道出了陈斌造型语言的特点,更揭示出其艺术创作的深层追求——将具体的身体形象升华为普遍的生命能量象征。
陈思旭从跨文化视角提出独到见解:"大量的东方美学与传统符号的运用,结合西方的色彩技巧呈现,陈斌先生的作品给我上了当代艺术鉴赏中独特又重要的一课。"她将观赏陈斌作品的体验形容为"一场在探寻生命深远意义时所经历的一场视觉冒险。这场冒险颠覆了我印象中能用画笔所呈现出的祥和与平静,让中西美学有了新式的衔接,让艺术与科学在同一张画布上携手舞蹈。"
结语:在卷展中抵达本我
陈斌曾坦言:"从20岁开始,我问很多人什么是命……画画让我不断认识自己,回归本我。"这段自白,恰似对其艺术生涯的终极注解——从成都少年的"零分"起步,到国际画坛的"量子重彩"开创,他始终在色彩与线条的"卷展"中,追寻着生命与宇宙的共振。
他的画室中,一幅未完成的《未知云》正缓缓铺展,色点如量子涨落般浮动。或许,这正是"全运动"的缩影:无始无终,无界无疆,唯有无尽的信息在维度间卷入、展出,而艺术家的使命,是以直觉捕捉那瞬息的颤动,将其固着为永恒的诗篇。当古老的"玄览"与当代的"量子"在画布上相遇,陈斌不仅定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更为我们这个时代,打开了一扇窥见"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之门。
陈思旭的感悟或许是对陈斌艺术最好的总结:"如果我能用文字去描述陈斌先生的作品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与其要用复杂的语言去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意义,不如回归观画感受本身。"这些多元的评论视角,最终都汇聚成一个共识:陈斌的艺术不仅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更是面向未来的创造。在这个意义上,理解陈斌的艺术,也就是在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艺术发展的某种可能性。而这一切的理解与阐释,都指向那个永恒的追求——通过艺术,我们试图理解世界,更试图理解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及资料】
1.陈雨光《取向浪漫的陈斌:从生命体验到视觉形式的转换》
2.张世宁《量子重彩:让色彩“振动”起来——陈斌艺术的跨界实验》
3.李人毅《深空探索者的浪漫——陈斌量子重彩读解》
4.曾策《品陈斌:像品拉菲一样读量子重彩》
5.《玄妙的量子重彩——陈斌重彩画作品读》
6.《画画让我不断认识自己——陈斌访谈》
7.《生命与星系的对话——陈斌量子重彩创作谈》
8.《陈斌看到了什么(四)——藏地冥想》
9.《离形得似玄妙之门——陈斌量子重彩的四个要素》
10.陈思旭:艺术与科学的空间舞蹈——试读陈斌作品的精神指向
11.【中艺平台】十大艺术伯乐【0050-1241-1814-1826-1833-1886-2128-2848-2860-3295】
12.【中艺平台】十大融合画家【0510-0788-1835-1847-1878-2848-2872-2891-2906-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