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王辉的画布,是一片被色彩与笔触唤醒的山河秘境。当他的目光掠过黄土高原的沟壑与海滨港湾的暮色,那些自然的呼吸、历史的余温,便顺着画笔的游走,在油彩的堆叠与晕染中,凝结成兼具东方意韵与油画质感的生命图景。
郭家墕
100X80cm
2025年
他以写生为舟楫,渡向自然与精神的彼岸。面对陕北苍莽的丘壑,他的作品不再是对地貌的复刻,而是化作大块面的色彩交响——黄褐色如泥土般厚重,赭红与灰紫似时光烙下的纹理,笔触顿挫如斧劈刀削,却在粗犷中藏着草木生长的细腻呼吸。而当海风掠过南方的渔港,色彩骤然变得热烈奔放,玫红、粉紫的晚霞与波光碰撞,笔触如潮水奔涌,将天地瞬间的绚烂定格成永恒的诗行。在这里,“写生”早已超越对景描摹,成了心与物的私语,每一抹色彩都是他与自然共振的心跳。
南海渔港
260X100cm
2025年
色彩是他笔下的音符,既有着油画本体的厚重交响,又暗合中国水墨“墨分五色”的韵致。同色系的渐变如丝竹轻吟,铺展出江南草木的葱郁生机;补色的碰撞似鼓点骤响,让大漠残阳的冷暖冲突归于和谐,恰如传统画论里“和而不同”的哲思。笔触则是他写意精神的筋骨,画山时刚劲如书法的“方笔”,斩截出西部山峦的雄浑骨力;绘水时婉转如行书的“流笔”,晕染出江南水乡的柔婉气韵。哪怕是市井巷陌里斑驳的墙面、湿润的石板路,短促顿挫的笔触也既有油画的肌理质感,又透着毛笔“一波三折”的韵律,中西艺术的魂魄,就在这色彩与笔触的交织中悄然相融。
古松渔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