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风雨皴染黄河魂——徐惠君以匠心谱写黄河艺术赞歌

风雨皴染黄河魂——徐惠君以匠心谱写黄河艺术赞歌
2025-10-16 13:33:4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徐惠君与黄河的艺术羁绊,始于2004年一部壶口瀑布专题片。当镜头中那裹挟着泥沙、奔涌咆哮的黄河水撞入视野,浪涛翻滚的磅礴力量瞬间击穿了他的内心,这份震撼如电流般激荡着创作欲——当晚,他便连夜铺展宣纸,以墨为浪、以笔为涛,第一幅黄河主题画作在灯下诞生。自此,他的艺术生命与黄河紧紧缠绕,那条奔腾的河流,成了他笔下永恒的主角。

为了真正捕捉黄河的“魂”,徐惠君将画室搬到了黄河岸边。多年来,他无数次往返于黄河沿线,每一次写生都是与黄河的对话,而落在画纸上的每一笔,都承载着他对黄河的理解。为了让作品更贴近黄河的本真,他对细节的打磨近乎苛刻,每幅作品数十次的调整与打磨。有时为了调整一朵浪花的弧度,他会反复涂抹十余次;为了呈现水雾的缥缈感,他会尝试十余种墨色浓淡,直到那层“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雾霭跃然纸上。

传统中国画在表现黄河的磅礴气势与水雾的朦胧质感上,始终存在技法局限。徐惠君不愿被前人的“规矩”束缚,开始潜心钻研突破之道。他反复研读传统画论,琢磨历代画水名家的技法,又借鉴西方绘画的造型理念与光影技巧,历经无数次尝试,终于独创出“风雨皴”技法。这种技法将中国画笔墨的韵味与西方艺术的写实性完美融合:用中锋用笔的厚重墨色勾勒浪涛的轮廓,让黄河水拥有“力能扛鼎”的筋骨;再以淡墨渲染、留白衬托,借助光影透视营造水雾的层次感,让雾霭仿佛能在画纸上流动。凭借这一技法,他笔下的黄河既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浑,又有“雾锁长河,烟雨朦胧”的空灵,观者驻足画前,仿佛能听见浪涛拍岸的轰鸣,能感受到水雾拂面的清凉。

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惠君的黄河系列作品始终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备受瞩目。2013年,《黄河之水天上来》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厅内,几幅大尺幅作品将黄河从天际奔涌而下的壮阔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浪涛的翻滚、水雾的弥漫,让观众仿佛置身壶口岸边,感受着黄河的磅礴气势;2021年,《听黄河涛声》画展再度亮相中国美术馆,这一次,他不仅刻画黄河的自然之美,更融入了沿岸的人文风情——岸边摆渡的船夫、河畔洗衣的妇人、嬉戏的孩童,让黄河不再只是冰冷的自然景观,更成了承载人间烟火的温情所在。

两场画展的成功,让“中国画黄河第一人”的称号落在了徐惠君肩上。这份荣誉并非偶然,而是他以热爱为墨、以执着为笔,在数十年艺术道路上点滴积累的结果。他的画,不仅是对黄河形态的描摹,更是对黄河精神的诠释——那奔涌不息的浪涛,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象征;那滋养万物的河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见证。徐惠君用画笔,将黄河的魂、民族的根,永远定格在了宣纸之上,为这条母亲河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艺术赞歌。

文/Deepseek,视频来源:百家号@儒霓所思)

作品欣赏

鸣野涧,中国画

125×160cm

2020年

在光影交织中寻觅灵感,中国画

142.5×112cm

2020年

蓝色畅想,中国画

关键词:徐惠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