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探索中国画与中国艺术的未来

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探索中国画与中国艺术的未来
2025-10-17 11:12: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jpg

本期论坛以“‘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中国画与中国艺术的未来”为主题,专家学者们置身于仰山之巅,展开交流探讨,畅谈各自的艺术观点。本场论坛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担任学术主持,特邀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北京画院人物画创作室主任王冠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就中国画的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中国画的未来性等话题开展交流探讨。

33.jpg

论坛纪实

6.jpg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吴洪亮:“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这一主题,在我心中,中国画乃至中国文化,便是那株青竹。如何使其在5G时代不仅生根,更能发芽,蔚然成林?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核心:重新认识中国画,并思考它与当下大媒体时代的关系。

7.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王之纲

王之纲:感谢吴老师的邀约。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一优美的环境中,与诸位探讨中国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深感荣幸,并期待此次对话能为未来的创作与研究提供养分。

8.jpg

北京画院人物画创作室主任王冠军

王冠军:我一直在探索如何以传统中国画的笔墨、媒材和表现手段,结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创作出具有现代意味的作品,力求使创作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9.jpg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特邀学术主持人丘挺

丘挺:非常有幸能与吴洪亮老师、王之纲教授、王冠军先生进行这次跨界对话。我们将共同探讨中国画的现代性,以及它在5G乃至元宇宙时代的未来。

10.jpg

王之纲担任冬奥会开闭幕式视频总监时的工作照

11.jpg

冬奥会开闭幕式“同心圆”概念的部分视觉呈现

大家好,我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丘挺。今天的仰山论坛,我们围绕“中国文化中的竹子在5G时代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中心主任、冬残奥会影像视觉总监王之纲教授;来自北京画院的著名画家王冠军先生,他的《锦瑟年华》系列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绘画图像;以及北京画院院长、著名艺术史学者与策展人吴洪亮老师。这个话题由吴老师提出,请您为我们展开。

12.jpg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多雨季节》

纸本水墨

290cm×190cm

2007年

吴洪亮:这个话题我思考良久。之所以邀请三位,是因为“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这一题目,触动了我对中国画与当下关系的思考。灵感源自西川老师的一句诗。我们已进入5G时代,未来传播方式或许会改变,但绘画作为人类记录意识与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传播系统的一部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特殊,它虚空而坚守,坚韧而繁盛,即便在北方寒冬依然翠绿,是有性格、有态度的象征。文人常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希望,即便进入数字时代,这株文化之竹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因此,我邀请了丘挺老师。他始终用笔阐明问题,坚持功力的磨练与对传统的研究,在大历史逻辑中寻找中国画在当下及未来的可持续状态,这使他在今日中国画创作体系中成为少数派。他作品中“太传统”的部分,在今天反而具有当代性,因为当代艺术的精神之一便是反潮流。更何况,他对当代艺术观念亦有深刻理解。

13.jpg

丘挺《太行雪霁》

340x146cm

纸本水墨

14.jpg

丘挺《太行雪霁》

340x146cm

纸本水墨

15.jpg

丘挺《不忍池》

33x33cm

银笺设色

丘挺:近年来,尤其在苏州博物馆举办个展后,我尝试在当代语境下,结合在地性进行创作。吴洪亮先生为我策划了展览与雅集,并与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合作,根据我的作品“圆月疏风”概念延伸出舞蹈,与山水意境进行对话。这些尝试表明,人们普遍渴望在中国元素、语汇与艺术根源中,寻找未来发展的可能。想请王之纲先生就此谈谈。

16.jpg

小空白.jpg

17.jpg

“延月·梳风—丘挺作品展”现场图(苏州,2021)

18.jpg

丘挺桃花源系列之一

49.7cm×31cm

纸本设色

2022年

19.jpg

丘挺桃花源系列之二

95.5cm×35.5cm

纸本设色

2022年

王之纲:我并非中国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2019年,我们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媒体艺术视野下的宋代绘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理解,中国画是特定时代下,艺术家运用当时的媒介,对世界的反应与再创造,是高度抽象且审美的世界观。在当下生活高度依赖技术媒介的背景下,我们需思考传统水墨纸笔的价值。媒介虽已巨变,但绘画所蕴含的世界观与观看方式值得延续。中国绘画中隐藏着观看与图像的关系,艺术家创作时会考虑观者的状态。今天,媒介与观看方式虽已改变,但中国画的审美仍能引发我们对世界的重新思考。我们的研究旨在将宋代绘画的精神趣味,转化为当代公众易于理解、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并期望这种新创造能超越绘画本身,为未来创作提供可行路径。例如,我们将宋代李嵩的《骷髅幻戏图》视为一个戏剧场景,创作了交互装置,利用新的交互方式、算法与动画进行再创作。我们认为,新技术带来的不是对传统价值的否定,而是新的延续。技术构成了生活的媒介总和,反映并影响我们对传统的认知与再生。

20.jpg

小空白.jpg

21.jpg

小空白.jpg

22.jpg

小空白.jpg

23.jpg

王之纲《骷髅幻戏图》深圳美术馆展出现场

吴洪亮:与王之纲老师的几次合作让我“相见恨晚”。例如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放展中,我们希望作品能与老馆呼应并呈现新面貌。我们研究了苏州新区的高科技企业,同时结合苏州的历史图像。王老师的最终作品既具当代视觉感,又富含东方精神,表明他已与这片土地的文脉深度融合。当前,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推出了许多将中国画与新媒体结合的节目,展现了传统绘画在多媒体时代的惊艳表达。中国绘画的“三元法”或对透视的独特处理,源于中国人希望在单幅作品中呈现对世界的完整感受。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画家发明了长卷与“三远法”来容纳时空。而今天,技术轻易就能实现沉浸式的时空体验。因此,5G与高科技的发展,非但不是中国画的终结,反而是中国艺术、文化及其哲学获得新生的机遇。

丘挺:这关乎中国人的时空观与独特的呼吸节奏。山水的核心是“远”,通过“咫尺千里”展现“三远”,但这种“远”最终要“回望”,如开合之道,心态上需回归。这恰如我们的文化,任何前行都需回望,方能找到未来的无限可能。宋画中的团扇、踏歌、行旅、雅集等题材,在人物顾盼、构图经营上有一套高效的范式。这套范式是中国人思考、表达与输出情感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语言与思维方式,如成语的高度凝练与演变。这反过来证明了中国画作为载体,其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王冠军老师在工笔人物画的现代转化上颇有建树,期待您的分享。

24.jpg

王冠军:感谢丘老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传统表现语言、手段与技法应用于现代人物画创作。传统技法更适用于传统题材,是先贤经验的总结。但在当下,面对现代服饰等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在技法与表达上有所创新。我的体会是,首先要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宝贵经验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养分。例如,我的人物画技法部分源于山水画的皴、点、染。因此,许多创新本质上仍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当下表现手段日益多样,这对实践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面对传统与时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25.jpg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290cm×190cm

纸本水墨

2009年

吴洪亮:王冠军老师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能将工笔画的传统技艺平滑地转换到当代生活的表现中。无论是现代青年、女性,还是古希腊题材,他都能用纯粹的中国方式呈现。他对细节的处理,如一条牛仔裤的蓝色,足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现了“一花一世界”的中国画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即便是平面绘画,也能营造出空气感。例如,他笔下的铁轨在薄雾中延伸,创造出极具中国画意境的现代场景。这证明了传统工笔画在当代依然能创造新的视觉奇迹。

26.jpg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今夜不回家》

290cm×190cm

纸本水墨

2011年

27.jpg

王冠军《水木年华》

240cmx260cm

纸本设色

2002年

丘挺:王冠军老师的绘画格调素雅而丰厚,体现了中国审美的“厚”与“透”,能在“薄”中见“厚”,这是对细微语言的精准拿捏。他从山水画技法中汲取养分,这让我想到吴湖帆先生对沈周花鸟画的品评:其墨法之妙,全从山水中来。沈周亦因此成为花鸟画由小写意向大写意过渡的关键大家。回到王之纲老师的实践,您的作品触及了中国艺术中超越性的时空观。山水对中国人而言,是安顿与引渡精神的桃花源,带有信仰性。在将其转化为影像作品时,您如何处理时空维度?

王之纲:观看传统艺术时,我们常与古人形成时空对望,思考其创作动因,并进入其营造的精神空间。我们在创作新媒体艺术时,有两个考量:其一,是保护,提升公众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度;其二,是创新,将传统作品视为新的素材与养料,创作出能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新作品。文化的核心是延续性。生活方式虽巨变,但文化的根系深植于土壤。技术赋予我们新的叙事工具,我们只是用它们来讲述今天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时空是一体的。我们希望通过跨领域合作,不断拓展这种创作观念。

丘挺:技术确实提供了无限可能。王冠军老师对当代人物情境的细微捕捉与题材挖掘极为深入。请您梳理一下当下中国画创作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28.jpg

王冠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应深究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将中国画与京剧、昆曲、建筑、园林、民族舞蹈等姊妹艺术进行比对,受益匪浅。同时,我也向西方油画学习其多样的表现手法。尤其向山水画学习其对整体气息、气象、气势的把握。我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常借鉴山水画的皴法与层层积染,追求“薄中见厚”,用最薄的墨色表现润泽与浑厚华滋的质感。通过这些手法,我尝试表现现代社会的服饰、器物与建筑质感,同时希望观众能在我的作品中体会到传统中国画特有的气息与韵致。

34.jpg

丘挺: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人物画的变革一直在中西融合的路径上前行。西方绘画在肖像、历史画以及对神性的表达上,都对中国画有借鉴意义。王之纲老师,您在创作影像作品时,如何处理声音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王之纲:在与传统作品对话时,取舍是关键。首先要抓住作品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注重新作的叙事性,还是传递并延伸原作的绘画风格与笔法?这取决于作品最核心的价值。声光电只是技术媒介,如同传统的笔墨纸砚。艺术家需形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新材料。我们追求的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意境的营造与“留白”。例如,我正在指导学生改编宋代《货郎图》为VR作品。我们让体验者化身为货架上的一个玩偶,从微观视角观察琳琅满目的商品,每层货架都是一个新的世界。在顶层,我们设计了一个虚空环境,体验者只能听到风声与远处的嘈杂,这便是我们设置的“留白”。最后,我们引用宋徽宗的诗句“孟婆与我借个方便”,营造出一种回望繁华、充满想象的空间。这不是对原画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新技术与新叙事,激发观众对原作及其历史背景的探索兴趣。

37.jpg

王冠军:这种表达非常现代,但内核依然传统。

王之纲:我们做了大量考据,确保不偏离其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用新手法呈现,才能让观众觉得有趣。

丘挺: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案例。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文本的激活,而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开阔的视野。美国学者罗樾曾言,中国宋元绘画的题材本身就饱含学问。如何在严谨的文本研究后,实现“迁想妙得”,这是极具开放性的课题。

29.jpg

吴洪亮:丘挺老师最近也在进行一个很棒的实验,为赖声川老师的名剧《暗恋桃花源》最新版绘制“桃花源”。当手卷与戏剧人物发生关系时,它便呈现出全新的状态。

35.jpg

王之纲:就像《哈姆雷特》被无数导演演绎,却无损其价值。经典的价值正在于其可被不断演绎的开放性。

丘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桃花源”。经典文本能激发多样的可能性,随着媒材与艺术家的不同,其呈现也必将丰富多彩。

王冠军:因此,我们完全不用担心“竹子能否种进5G时代”。只要我们继承中国画的精神与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就无需忧虑。回望《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清明上河图》,当时的画家正是用中国画的方式记录了他们的时代。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用熟悉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如何使创作符合现代审美,是我们实践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后继者,我们有信心在5G时代种好这株“竹子”。

36.jpg

王之纲:“把竹子种在5G时代”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题目。5G代表的信息化社会,其核心价值在于“连接”。过去,关于传统绘画的研究多在专业圈中流传,公众难以触及。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努力将“隐学”转化为“显学”。通过技术,我们希望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让公众不再孤立地看点或线,而是能理解故事背后的脉络与关系。这种新的表述方式,依然深植于中国语境。我们尝试为看似无关的事物建立联系、映射与对话,这正是信息的价值。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的“竹子”,必将五彩斑斓。我坚信艺术属于所有人,希望其价值能在更广阔的层面延伸。中国动画《山水情》就是推广山水画的成功案例。未来,当王冠军老师的人物画与新媒介结合时,其价值与影响力将是巨大的。

30g.gif

小空白.jpg

31g.gif

小空白.jpg

32g.gif

中国动画《山水情》

丘挺:各位老师的分享让我备受鼓舞。中国画的当代性思考,需要“思古之情”与“求新之念”的辩证统一。余英时先生曾言,价值系统内部的稳定性,未必会因科技发展而被否定。马克思·韦伯亦言:“人都是悬挂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每位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才情、眼界与心绪,建构与传统对话的当代性。如何深化对题材的纯粹性挖掘、对社会情态的认知、对造化流变的体认,以及对艺术本体独立性的思考,是构建这个时代丰富多样的中国书画当代性的关键。

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论述,感谢观众朋友。本次论坛到此结束。

38.jpg

(来源:书画频道)

艺术家简介

丘挺 | 我们如何处理与古人的关系?

丘挺,1971年生于广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

书画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省博物馆、法国布列塔尼联邦委员会、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出版的专著及画册有《延月·梳风——丘挺作品集》《丘园养素——丘挺书法集》《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家谈艺录——丘挺卷》《丘园养素》《丘园养素——桂林黄姚写生册》《山水之眼》等。

对话吴洪亮 | 历史长河中,经典终将超越时间的焦虑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

吴洪亮是一位具有影响力的策展人,长期致力于齐白石、20世纪美术史的研究。在他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他参与策划并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匈牙利、日本、列支敦士登、希腊等国家及中国澳门等地区展出。参与组织了“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学术项目。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公共艺术项目。2019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的策划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有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等。

45.jpg

王之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多媒体视觉设计师。作品以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丰富的表现力见长,横跨建筑投影、4D电影、舞台多媒体、活动庆典、电视包装等多个领域。

中国工笔画年度艺术家 | 王冠军·笔意合一 锦瑟华年

王冠军,黑龙江望奎人。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人物画创作室主任,一级美术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防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国家级美术展览评委。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中国画,中国艺术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