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美术学院220报告厅迎来校庆月重要学术活动——“智能时代:为美育的艺术教育”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孔新苗教授主讲,围绕智能时代美育的本质、挑战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为在场师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对话平台。
讲座开篇,孔新苗教授结合政策文件,明确美育作为“审美、情操、心灵教育”的核心本质,强调其在“五育并举”体系中培养创新意识、滋养心灵的不可替代价值,深入剖析德育与美育的互补关系,以及美育对个体“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养成的推动作用。


聚焦“艺术思维VS算法美学”的核心议题,以传统风景绘画的“情感温度”与AI图像的“硅基速度”为对比案例,援引哲学视角指出:算法虽能高效模拟审美形式,却无法复刻艺术思维中“共情、生命体验与不确定性”的核心特质。智能时代的美育需以中华美育文化为根基,让艺术教育成为对抗技术异化、守望人性价值的重要力量。他特别强调,AI的强大恰恰凸显了人类审美的独特可能性——具身化的体验、意向性与意义建构、不完美与偶然性的魅力、历史与文化的上下文,以及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这些在目前看来是无法被算法化的特质,正是人类在美育中的核心优势。
关于“AI时代如何鉴赏与审美”,孔教授给出实践方向:审美实践不应因技术挑战而退缩,而需升级深化。具体包括从“是什么”的表层认知转向“为什么”的深层探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与作品对话,拥抱“具身鉴赏”——尽可能回到原作面前感受细节,探寻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创作系统,并珍视、表达个人与作品的“情感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