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当目光掠过邹明的都市水墨作品,惯常对水墨艺术的认知会被瞬间打破——没有远山含黛的清雅,取而代之的是钢筋的冷硬、铁锈的斑驳与泥土的厚重,这些带着工业文明体温的元素,在宣纸上铺展开一段关于时代变迁的视觉叙事。这种跳出传统范式的艺术表达,不仅重构了水墨艺术的表达边界,更让都市水墨艺术成为了承载当代人精神思考的容器。

墨墟·悬境 200×200cm 2023
邹明对水墨材料的探索,早已超越了笔墨宣纸的传统框架。他将铁锈、泥土这些看似与水墨无关的物质引入创作,不是简单的材料叠加,而是让它们成为“第二墨色”,与黑白水墨形成对话与共生。当水墨的温润与铁锈的粗粝、泥土的厚重相互渗透,画面便有了跨越时空的穿透力:观者看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层次变化,更能触摸到都市发展背后,那些被忽略的时间轨迹与历史厚度。

城市脊梁200×200cm2020
这种材料革新之上,是邹明对艺术符号的重构。他摒弃了传统水墨中山川、草木的经典意象,转而将钢筋、厂房、塔吊这些都市特有的符号纳入画面。这些原本属于工业场景的冰冷元素,在水墨的渲染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纵横交错的钢筋不再是建筑的骨架,而成为都市生长的脉络,勾勒出城市化进程的急促与力量;塔吊的剪影在水墨的晕染中褪去机械的冰冷,化作都市发展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建设与变迁的故事……这些符号的转换,让水墨艺术彻底走出了传统山水的桎梏,转而聚焦现代都市的真实面貌——它不再是理想化的自然图景,而是充满生机与矛盾、繁荣与困境的当代生活现场,这种贴近现实的表达,让观者能在熟悉的符号中找到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关于自身与都市关系的思考。

火红岁月 200×200cm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