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寓·刘云艺术展”于娄底市美术馆展出,将于今日落幕。一个多月以来,展览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众多观众,激起了广泛的文化共鸣,对娄底产生了深远影响。
10月25日下午,由娄底市美术馆与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潇湘美学与云寓之境——‘云寓·刘云艺术展’学术座谈会”在娄底市美术馆举行。座谈会围绕“潇湘美学”主题,邀请了近20位来自北京、长沙及娄底本地的批评家、美术馆馆长和学术研究者,深入探讨了刘云如何将传统精神与当代语境相融合的创作实践。这场学术活动成为本次展览圆满收官的标志。
中西对话的艺术路径
张鹏、杨灿伟、薛良虽视角各异,却共同确认了刘云“西画转向中国画”的核心路径,并一致肯定其三大特质:保留西画底色、坚守情感与意境、持续自我更新的特质进行。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馆长张鹏认为,刘云的创作延续了中西艺术对话与碰撞的脉络。回溯20世纪,许多艺术家从西画转向中国画,部分艺术家彻底投入传统,临摹复制古人;而另一些则将西画经验融入中国画创作,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刘云显然属于后者。对色彩的独特驾驭是他作品的显著特征:对色调的敏感、对色阶的精细把握以及冷暖色调的巧妙融合,均体现出因西画训练而形成的对色彩的敏锐感知,其画面呈现出一种朦胧而和谐的美感。同时,这种“可控里的不可控”恰好区别于传统笔墨的程式化,构成现代水墨的魅力。刘云个案提示我们:同一地域文化(潇湘、洞庭)在不同艺术家身上会生成差异化、个人化的现代经验;持续跟踪这样的个案,才能为中国画在复杂当下的未来发展找到具体可借鉴的路径与问题。
《美术》杂志社学术交流部主任、研究员杨灿伟以“常看常新”作为“云寓”的观展感受。他认为,刘云的作品不受传统图示束缚,信息量大、细节丰富、形式语言多样,即使仅有五十几幅画作也让人觉得丰富且意犹未尽。刘云的画作被归类为水墨画而非中国画,这种命名反映了艺术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强调了当代性和对传统的自由扩展。作为一个从油画转向水墨画的艺术家,刘云展现了对画作整体感的强烈把握,尤其在表现夜晚和光的营造上具有代表性。他的作品中,夜晚的场景和月亮的象征意义在水墨画中较为罕见,显示了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性。此外,刘云的作品在专业性和大众性之间达到了统一,既具有高专业门槛的复杂性,又以色彩的响亮和愉悦吸引大众,这种结合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不同层次的观众。杨灿伟还提到刘云作品的文创开发潜力,暗示了其艺术价值在其他领域的延伸可能性。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研究员薛良非常认同刘云在艺术创作上坚持创新、不断尝试新题材的做法,同时对其高产表示敬佩。他认为,在当今这个艺术创作技术多元化、中国艺术创作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艺术家主体思考和情感的缺失。许多作品虽然视觉冲击力强,却难以触动人心。而刘云从西画转到中国画的同时,保留了对每件作品进行微调、追求不同意境的好习惯,这一点值得现代水墨创作者学习。同时,刘云注重情感表达,这与他长期作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极强的管理者身份相结合,使作品既符合时代审美,又具有深刻内涵。其作品不应仅用传统的中国画评价体系来衡量,偏爱满构图形式和平远视角,这与传统中国画的平衡、通透、留白有所不同,却符合今天的审美习惯和建筑空间结构,且偏爱用蓝色营造静谧的氛围。
新作《二十四节气》系列令薛良印象深刻。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时间认知体系,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走向世界的文化共通性。薛良建议,若从策展与传播的角度出发,艺术家可适当弱化个人情绪的比重,增设面向大众的普及版本,让海外观众更容易体会节气背后的自然节律与东方智慧,从而“讲好中国故事”,放大这一文化符号的国际影响力。

湖湘山水的美学意象
来自湖南各个美术馆的嘉宾们足湖湘山水与地域文脉,对刘云的艺术展开深入解读。
湖南美术馆学术交流部主任阎学武表示,刘云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优秀艺术家的三大特质:深厚学养与独特认知、自然和谐的画面布局,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持久吸引力与创新性。中国美术经历了从追随西方到逐渐建立自信的发展历程,而刘云从“85美术新潮”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引领者之一。他的作品以湖湘山水为美学意象,成功地将多种看似对立或独立的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作品中既有具体的意象,又有抽象的表达。阎学武认为,与许多其他水墨艺术家的不同,刘云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笔墨工艺,而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具时代感的表达。
湖南美术馆典藏部主任黄嘉以“艺术缪斯如何降临”为题,分析刘云的艺术之路:童年记忆与专注力。刘云在其童年之时便展现出安静的特质与出色的手工能力,这种早年即显现的专注和“心流”的创作状态,与他如今画作中弥漫的静谧气息有着相通之处;诚与真。刘云在创作中始终强调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生命体验。他的作品源于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即便是描绘二十四节气中的寒冬景象,也以红色传达其独特的情感温度与内在体悟;选择水墨。刘云注重在画面中偶尔融入“不合理”的视觉元素,以此营造陌生化效果,同时探索水墨材质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与表现上的“不可能性”。例如,他可能会在画作完成后重新调整某些部分如月亮,以捕捉那倏忽而至的灵光;回归童年。刘云计划自七十岁起,重新回归到早年洞庭湖的生活经验,以童年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开启新的创作。这种向童年与故乡的诗意回望,对逝去时光的深沉追溯,赋予其作品特有的情感表达。
芒果美术馆馆长幸鑫表示,从刘云的作品能看到他从理性向感性的转变。早期的油画充满哲思,理性且富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后来转向中国画创作后,在技法和构图上依然保持理性,画面中的光和亮点都遵循逻辑。然而,近年来他的作品感性元素渐增,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意境也愈发深远。此次展览上的部分新作打破构图平衡,以光点赋予山水灵气,这与注重感性和理性结合统一的中国诗学理念契合。刘云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这体现了他对艺术本质的追求,也是他不断求变却始终关注与观众情感共鸣的体现。
岳阳市美术馆馆长王峰表示,此次展览分别从作品的地域性、独特性以及精神指向带给他三点启示,尤其是地域生活经验成就了绘画图式的独特性。王峰认为,刘云早年在岳阳成长,并长期在岳阳工作和生活,曾任岳阳市美协主席,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岳阳及洞庭湖的地域文化。从早期以洞庭自然景观为主题,到如今构图中仍隐现地域风貌影响,他的作品展现出地域文化带来的独特个人经验。一直以来,岳阳相关的经典绘画图示层出不穷,如“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景孤帆”、马远的《水图》之“洞庭风细”,以及齐白石借山图里的洞庭君山。刘云对地域景观的体验,使作品既反映个人感受,又透出对现实的超脱。同时,岳阳市美术馆的发展与刘云紧密相连,2020年新馆的开馆首展即为刘云艺术展。作为地方美术馆,应聚焦本地艺术史及地域美术史研究。刘云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岳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