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诗画平生——吴永良诗意画作品展”在宁波吴永良美术馆开幕,展期至明年3月6日

“诗画平生——吴永良诗意画作品展”在宁波吴永良美术馆开幕,展期至明年3月6日
2025-11-01 15:34:5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62.jpg

诗画平生——吴永良诗意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

宁波市鄞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宁波市鄞州区档案馆

承办单位

吴永良美术馆

宁波市鄞州区美术家协会

展览时间

2025年10月25日-2026年3月6日

展览地址

宁波市吴永良美术馆1F

宁波市鄞州区钱湖南路25号

院士公园一期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周一闭馆)

开放时间9:00—16:00

“画为无声诗,诗为有韵画”。自王维开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人画传统以来,诗画合一便成为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

10月29日,《诗画平生——吴永良诗意画作品展》在浙江宁波市吴永良美术馆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吴永良的亲朋好友、中国美院同仁、学生与艺术爱好者近二百人参加了开幕式。

61.jpg

《杜牧诗意》吴永良

展览汇聚了吴永良100余幅诗意画佳作。题材纵贯唐诗、宋词、元曲,从李白的旷达、苏轼的苍凉到王维的隽永;形式涵盖《竹林七贤图》《兰亭修禊图》等经典卷轴。作为浙派意笔线描的代表人物,吴永良以挥洒自如的写意手法,将文学意象转化为生动的视觉意境,让观者重温“诗画相生”的美学传统。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面向鄞州区各个美术馆与高校的画册捐赠仪式。随后,来自中国美院的教授们围绕展览展开了深度学术研讨。

63.jpg

小空白.jpg

64.jpg

小空白.jpg

65.jpg

展览现场

01诗意画:传统意韵的当代延续

吴永良的诗意画创作,是对中国诗意画传统的当代延续。正如展览前言所引东坡先生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的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旷达超逸,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苍凉,再到王维杜牧诗意的含蓄隽永,画家以笔墨为媒介,将诗的韵律转化为视觉的节奏,完成了从文学意象到绘画意境的跨越,而且色彩与构成颇为当代。

66.jpg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意 吴永良

.jpg

67.jpg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意 吴永良

吴永良对诗意画的理解颇为深刻。在他看来,诗意画最忌生硬地图解诗词。他曾在创作感言中强调,作画前需反复诵读诗词,不是记诵字句,而是琢磨其中的气脉。这种创作理念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诗配画”,而是诗画在精神层面的深度融合。

在《苏轼〈水调歌头〉词意》中,我们看到的是“明月几时有”的宇宙意识与“起舞弄清影”的生命情怀的完美交融,墨色的浓淡干湿与词情的起伏跌宕相呼应,创造出一种“天风海涛之曲,中有幽咽怨断之音”的复杂意境。

68.jpg

苏轼《水调歌头》词意 吴永良

正如中国美院教授卢炘所指出的,吴永良热爱文学先于绘画,甚至认为文学比绘画更深刻,更触及灵魂。这种对文学的深厚修养,使他的诗意画作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美感,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他的画作不仅是对古典诗词的视觉诠释,更是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当代传承。

在《贾岛觅句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形象,更是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艰辛的切身体悟;在《陆游〈咏梅〉诗意》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情操,更是画家对独立人格的坚守与颂扬。《寒山词意》中禅宗“无我之境”的视觉呈现,也是创作者在纷繁现世中对内心秩序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守望。

69.jpg

《贾岛觅句图》诗意 吴永良

纵观《贾岛觅句图》的“苦吟”、《陆游〈咏梅〉诗意》的“坚守”与《寒山词意》的“超脱”,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清晰的艺术精神脉络——伟大的艺术创作,从来都不是对古诗文的简单图解,而是艺术家与历史先贤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他们从古人的诗句中捕捉与自身生命体验高度共振的瞬间,将文字的内蕴转化为笔触、色彩与构图,最终在画面上凝结为独立的精神宣言。

70.jpg

《寒山词意》吴永良

吴永良本人在谈到诗意画创作的时候曾说,凡唐诗宋词元曲均一画一书,且特别注重画与书均和诗词的意境相协调,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感,因而为众人所称道。“我能以画笔形象地再现先人所吟咏的意境和美感,从而在诗情画意中享受最为高雅的精神盛宴,此是人生一大幸福,也同时构成了我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

71.jpg

元曲曲意之一 吴永良

.jpg

72.jpg

宋词词意之一 吴永良

.jpg

73.jpg

唐诗诗意之一 吴永良

02笔墨:意笔线描下的诗境新生

作为“浙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吴永良在人物画领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不仅继承了潘天寿等前辈的笔墨精神,更将文学修养深植于绘画创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意画风格。

观其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孤蓬万里,萧萧班马,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在笔墨间获得新生。画家善于捕捉诗中的气韵与精神,以意笔线描勾勒出那份超越时空的离别之情。

74.jpg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意 吴永良

在笔墨语言上,吴永良展现出意派线描的独特魅力。他的线条既有书法的筋骨,又不失绘画的灵动;他的墨色变化丰富而自然,既突破了“水墨为上”的传统观念,又始终保持着“色有墨韵”的文人趣味。

在《王维诗意图》中,粗墨线条寥寥勾勒出秋冬的萧瑟,用花青晕染出夜色的深邃,色彩与墨韵相得益彰,恰如诗词中的平仄韵律,于细微处传递真情。

75.jpg

《王维诗意》吴永良

《兰亭修禊图》中,画家以写意的方法,把王羲之《兰亭序》中饮酒赋诗,曲水流觞的雅集生动再现,全图以青绿为主,溪边的人姿态各异、神情万千。他们欣赏着山水美景边喝着酒,边吟诗作对,有的在相互交流;有的人看向潺潺的溪水;有的人在冥想;还有的人侧耳倾听。画中人物之衣纹、眉目简略,数根线条便勾勒出文人雅士潇洒的身形。

76.jpg

《兰亭修禊图》(局部)吴永良

吴永良的《竹林七贤图》,正是承续并光大了这一伟大的“诗画互渗”传统。他所描绘的,远不止是七位历史人物的群像,更是一个震古烁今的文化符号,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心向往之的“理想人格”的集合。

作品中,嵇康的孤傲、阮籍的旷达、刘伶的放诞、向秀的哲思……这些各不相同的鲜明个性,被艺术家以精湛的意笔线条和谐地统一于“竹林”这一精神场域之中。历史上,陈洪绶画出了七贤的“奇崛古风”,李士达展现了他们的“疏狂醉意”,傅抱石挥洒出他们的“磅礴诗意”,而吴永良先生,则以其深厚的笔墨修养,捕捉到了他们骨子里的“风骨”与“逸气”。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七贤的,也是所有在尘世中寻求精神独立之人的共鸣。

77.jpg

《竹林七贤图》(局部)吴永良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成就,更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映照——澄澈而刚正,纯真而无邪。正是有了对对生活热爱,诗词的感动,有了对笔墨的真诚,画出来的自然就是有诗意的画。

在吴永良的诗意画前,我们仿佛听到了千百年前诗人的吟唱,看到了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这或许正是中国诗意画的永恒魅力——它让诗与画在笔墨间相遇,让过去与现在在意境中交融,让艺术与生命在创作中合一。

文/陈晓旻 来源:艺术宁波)

艺术家介绍

78.jpg

吴永良(1937—2020),出生于浙江省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派人物画”第二代领军者,中国意笔人物画大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潘天寿基金会理事,杭州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四明书画院名誉院长,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啸涛篆刻书画会和墨澜社艺术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早年就读于上海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得潘天寿、周昌谷、李震坚、方增先等名师真传。1978年考取浙江美术学院“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精于水墨写意人物,善作山水、花鸟,兼工书法,尤擅指画。

20世纪80年代在“意笔线描”人物画教学和创作上具率先独创之功,对中国人物画教学和当代美术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笔墨硬朗强健,画风清纯率真,格调高雅崇正,在当代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晚年走出国门,在坚守民族笔墨之根本的前提下,变法拓新,最终完成对艺术新风格的锻造,迈向超越之境。

吴永良以一生的生命体验和真挚情感,创造出众多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融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于一体,是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不朽典范,为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吴永良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