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艺术教育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带领学校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面向全体本科、研究生一年级新生开设通识课程。这场改革不仅关乎课程设置的调整,更触及艺术教育的本质与未来方向。
通识课程的时代必要性:补足人文素养的缺失
“我们过去对美术学院基础课的理解,需要在新时代有所扩充。”邱志杰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改革的核心理念。
传统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观念在邱志杰看来需要重新审视。“八大山人没学过素描,徐渭没学过素描。木偶算不算造型艺术?皮影既是造型艺术,又是表演艺术,还融合了音乐和文学。”这个简单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我们对艺术基础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
他敏锐地观察到艺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上世纪80-90年代,美院学生几乎都是文学青年,美术学院产生电影导演、摇滚乐队和作家是常态。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他们的创作从来不只是技法的展示,而是深厚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然而近年来,在分科教育影响下,美院生源大多在高中毕业后经过短暂艺考培训就进入学院,人文素养明显不足。
邱志杰认为:“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个通识课是在弥补整个社会美育土壤的欠缺。如果我们的博物馆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再完善些,通识课可能就没那么必要,但此刻它变得非常必要。”
通识课程的内涵与架构:构建新时代的艺术基础
天津美院的通识课程改革涵盖了书法、人工智能、社会调查、写作与沟通、非遗与工艺5个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基础能力。这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当代艺术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
邱志杰详细阐述了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在今天这个时代,会不会用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工作,能不能理解其他文明的艺术工作方式,能不能通畅地表达自己,能不能从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中吸收营养——这些都应该成为基础能力的一部分。”
他特别强调了写作与沟通授课内容的重要性,这一洞见来自于对艺术生态的细致观察:“学生从入学面试就要讲PPT,开题、中期测评、毕业答辩都需要演示。毕业后,艺术家要向观众导览,向收藏家介绍工作,设计师要向甲方介绍方案——这都是不断演示呈现的过程。讲PPT或做PPT本身就是一种基础能力,它的重要性不是素描写生课程能够解决的。”
通识课程的设置体现了系统性思维。书法课程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学素养;人工智能课程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社会调查课程训练学生的田野观察能力;写作与沟通课程提升表达和交流的水平;非遗与工艺课程则致力于重建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连接。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闭环。
实施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全校动员的教育改革
通识课程的实施面临诸多挑战。邱志杰坦言:“理想很丰满,真要实施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它意味着全校的动员。”这句话背后是教育改革者面临的现实困境。
师资问题是首要难关。“能教速写的老师很多,能带学生做问卷调查的老师可能就不够。老师熟悉传统工艺,但可能不熟悉传统体育、戏曲、节日。环艺专业老师可能了解西南鼓楼建造技术,但对福船的建造就可能很少研究。”这些具体的例子揭示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性。
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体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请外援。非遗课程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顶级专家,中医药研究、节日民俗研究也都请了领域内的顶尖学者。我们从北大、南开请老师补足讲座,人工智能艺术课程则请行业专家。”这种“请进来”的策略有效弥补了校内师资的不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深刻转变。“我经常说我是学生的师兄,只是一个比他们早上路40年的学习者。教师其实是学习小组长,大家一起面对传统、大自然和社会本身开展学习。”这种平等、开放的教育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全新的教学相长环境。
教师团队也在快速学习和吸收新知识。“这门通识课不仅对学生是洗礼,对教师同样是提升。”邱志杰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验:“我作为天津美院最勤奋的老师之一,每天都要疯狂备课。这让我想起德国艺术家教授波斯的话:‘我用消耗来滋养自己。’这样的输出变成了输入,最后收益最大的可能是老师。”这种真诚的分享展现了一个教育者的自我修养与成长,也是众多参与通识课授课的天美教师的真实写照。
“通”字的深层含义:培养通达的艺术人才
通识课程的核心目标落在“通”字上。邱志杰阐释道:“我希望通过通识课程的改革,大家成为‘通人’。”这个简洁的定义蕴含着深厚的教育理想。
“通人”既指向中国古代的六艺传统,也呼应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理想。“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达芬奇那样的天才,但需要他们全面发展。可能在每个领域不是做得那么好,但必须拥有基本的通识能力。”这种教育理念既怀抱理想,又立足现实。
这种“通”体现在多个维度:不同知识领域的贯通、东西方文明的贯通、专业与通识的贯通。邱志杰以书法课为例进行了生动说明:“书法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上书法通识课,因为我们会讲到世界各国文字传统,包括阿拉伯书法、英文字体、埃及字体演变、巴比伦楔形文字。在这种开阔视野中,大家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书法。”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阿拉伯人也有多变的字体设计,可惜他们那支笔是一支很简单的笔。在表达丰富微妙的情感上面,确实就是没有毛笔加宣纸加水墨来的这么富有表现力。”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全球视野中重新发现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
非遗与工艺课程同样体现了这种跨文化视角:“不只是知道中国有螺甸工艺,还要知道从朝鲜、山东、扬州、潮汕到越南、印度、阿拉伯,整个亚洲海岸都布满了螺甸工艺。我们知道青花瓷的青花骨料来自阿拉伯地区。这些知识在大家心里建立起一种文明互鉴的视野。”
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创新:构建全新的通识体系
天津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改革体系由五门核心课程构成,它们相互支撑、彼此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视野的开拓,体现了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基础理念。
书法通识课突破了传统书法教学的局限,构建了全新的教学范式。课程打破以往单纯注重临摹的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采用“创作先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文字表情、节奏韵律等创作练习,感受书法的表现力,建立起学习兴趣和信心,然后再进入经典碑帖的研习。课程内容涵盖世界上多个文字体系的介绍,让学生在跨文化的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书法的独特价值。教学方式上,课程设计了系列工作坊,如“笔墨游戏”“文字剧场”等,通过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程还特别注重书法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引导学生探索书法在数字媒体、空间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通识课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未来竞争力。课程内容涵盖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全领域,包括文生图、图生视频、三维模型生成、数字人创作等前沿技术。教学团队由行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学术深度,又紧贴业界实践。课程采用“技术认知+创作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仅教授工具使用,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的艺术哲学内涵、伦理边界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设置了“AI思维训练”模块,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资料搜集、学术研究、创作构思的能力,将AI转化为个人学习和创作的有效工具。
非遗与工艺通识课构建了立体化的传统文化认知体系。课程以“生活美学重建”为亮点,将非遗从单一的技艺传承拓展为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教学内容涵盖口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体育、节庆仪式、中医药、饮食文化等多个维度。在教学组织上,课程采用“理论讲座+工作室开放日+创作实践”的三位一体模式。学生不仅要轮转进入漆艺、陶瓷、印染等不同工作室,亲身体验工艺制作过程,还要深入理解每种工艺背后的文化逻辑和自然哲学。
社会调查通识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感知力和人文关怀。课程以“从观察到理解”为教学逻辑,通过系统的田野训练,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对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参与式观察、问卷设计、深度访谈、资料分析等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从选题、实地调查到报告撰写的完整研究流程。教学场地从校园延伸到菜市场、工厂、社区等真实社会场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打破对社会的刻板印象。课程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通情达理”的素质,即既能理解现象背后的社会规律,又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从而创作出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艺术作品。
写作与沟通通识课构建了全方位的表达能力培养体系。课程突破传统写作课的局限,教学内容涵盖创意写作、诗歌创作等多个文体,同时包括PPT制作、演讲技巧、项目提案等实用沟通技能。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简历撰写、展览导览、方案汇报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特别在课程中教授叙事结构和角色塑造等技巧,提升学生的故事讲述能力。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受众的理解能力,使其能够针对策展人、收藏家、观众等不同对象,采取有效的沟通策略。
这五门课共同构筑了天津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基础,它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形成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校期望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人文广度,既懂技术又有情怀,既立足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新型艺术人才。
通识课程的教育哲学:通情达理的理想
“通情达理”是邱志杰反复强调的理念:“我们能够通过做社会调查来理解社会现象。看到一个篮子,知道这个篮子比那个篮子编的好。知晓一根竹篾,如何编织出数学的美感来,这个叫通情达理”这种对日常物品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对世界的敏感和洞察,这种理念将艺术教育从单纯的技术训练提升到人文素养的培育。
“有了这些基本的道理、故事、情感、诗意、理解,我们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做我们的艺术,甚至上升到我们的人生,都必须得建立在这种对事实的理会、对道理的领悟和对情感的感受上。”
邱志杰引用他的老师赵延年先生的话:“我这辈子做木刻,我的追求就是要每一刀都刻得有情有义。”这句话成为他教授通识的精神指引,也表达了天美通识课蕴含的教育哲学——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基础之上。
未来展望:通识课程展览计划与长远影响
邱志杰说:“明年,我们将把所有通识课——书法、社会调查、人工智能、写作与沟通、非遗与工艺,加上寒假作业打包成一个超大型展览。”这个展览将展示学校通识教育的丰硕成果。“同一个学生可能也有人工智能作品,也有书法作品。他回到老家,可能用当地工艺创作——可能是安徽泾县的造纸,也可能是湖南凤凰的苗族蜡染。”这些创意构想展现了通识教育激发的创新活力。
他对这个展览充满期待:“1000多个学生上完5门课程,再给一个寒假准备作品。我相信这样的通识课大展一定会非常有社会影响。”这种自信源于对通识教育成果的深切感受。
长远来看,邱志杰期待通识课程能为天津美术学院塑造独特气质:“上过通识课的这一代学生,我想会跟过去的学生非常不一样,这是一些上过人工智能的书法家、懂书法的设计师、会写诗的油画家。”这种跨界的知识结构将培养出全新的艺术人才。
让艺术教育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邱志杰最后强调:“通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通人’——通情达理的人,有贯通能力的人,通透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理想,又回应了当代社会的复杂需求。
“通过这些课程,我们重新打造艺术和设计人才的心灵基础、思想观念。我们要培养的艺术家,其激情是经过精细管理的,天赋是经过规划和引导的。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实现内在心灵自由,又能满足社会时代需求的真正合格的艺术人才。”这段总结清晰地表达了通识教育的深层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的通识课程改革,不仅是一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更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与重构。这场改革正为中国的艺术教育探索新的可能性,培养面向未来的“通人”。这种教育创新不仅影响在校学生,更将通过他们的创作和实践,为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吃到莼菜鲈鱼羹就会想起欧阳询的《张翰帖》,还能分得出明前龙井的人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这句话揭示了通识教育的根本价值——培养那些技术难以替代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判断力,让艺术教育能在技术变革中闪耀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