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衍化的生命意蕴是我创作的主题,眼中世界与心中的世界,现实与梦想使我选择了对自然艺术的再造,外部世界潜入自我的心象世界,在自然真实与内在真实,心灵与自然之间幻化的新自然与新空间中物我交融,自由的表述心灵的真实。”
——纪连彬


《夜行》2003


《祥云之三》2004


《云山之一》2000

1989年,纪连彬进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卢沉工作室进修,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走进了藏区体验生活。西藏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力。一瞬间,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在艺术和精神上所追寻的梦想,找到了一种归宿和家园的感觉,创作的欲望也异常强烈。
从那之后,纪连彬的创作便大都以西藏题材为主。他从平原黑土地走向雪域高原的过程就像寻梦一般,在走向高原的时候,他也走近了自己的心灵,并与之产生了精神的共鸣。

纪连彬《高原小城之二》1999


《祥云之十》2012

在纪连彬的创作中,祥云是一个独特的艺术符号,他通过云彩来实现空间的重组与情境的营造。它既承担着画面结构分合的视觉功能,又是他的思绪,情感变化的轨迹所在,在他看来,这也是将现实进行幻化的不二法门。

《珠穆朗玛》2003


《凝固的山》2015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祥云或是呈现出柔和圆润的团状,或是起伏飘荡的飘带,它连接着大地与天空,也联系着现实与纪连彬所营造的艺术天国。在他创造的天国里,人已经去除了日常属性,与山峦齐高,祥云缭绕其间,宛若神灵。人物,山峦,河流,祥云皆摆脱了物理世界的概念,抽象至精神隐喻的高度。

《高原夜空》2003


《山祈》2015

几十年的创作中,纪连彬还一直坚持着对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探索,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心象,他通过水墨的笔触,色彩和构图,传达了对生命本体的呈现,对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反思,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的思考。

《云栖之地》2021


《北方生灵之一》2021
色彩上,从之前的“天地吉祥”时期对“红黄蓝”的大胆运用,再到“凝云造梦”时期,将墨色去除了所有颜色,压缩成一种灰,以微妙的变化表达画面的意境,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韵味,又赋予了其现代感,这种探索,也让他的作品在当今的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山灵歌声》2021


《荷》2021

2024年12月6日,纪连彬带着他今年创作的34幅作品,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名为“幻化”的画展。

意大利佛罗伦萨画展照片
(纪连彬与策展人合影)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契蒂尼十分喜爱这些作品,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说道:如果云是一个有生命的宇宙,人类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理解、热爱和尊重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理解无疑是纪连彬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他正是巧妙地利用非物质化形态、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获得的”。
(来源:天启艺术《书画中国》)
画家简介

纪连彬,1960年11月生于哈尔滨。1978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2年毕业。曾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2005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院委、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致公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