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沂蒙颂”作品赏析 | 孙棋《1938·沂蒙·2018》

“沂蒙颂”作品赏析 | 孙棋《1938·沂蒙·2018》
2025-11-05 10:49:0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前言

沂蒙,这片热土孕育了无数的壮烈史诗。艺术家们深植于这深厚的历史土壤,将其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转化为一件件震撼人心的美术力作。这些饱含深情的创作,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更使“沂蒙”本身升华为中国艺术创作中一个历久弥新的经典意象。

山东美术馆始终系统构建反映时代特色与民族精神的馆藏体系,而沂蒙题材更是典藏的重点,目前已经汇聚涵盖不同艺术形式的“沂蒙”主题美术创作系列。为活化馆藏精品,弘扬沂蒙精神,山东美术馆开设了“沂蒙颂”系列,让我们跟随艺术家的真情自述,感受那些藏在笔墨里的沂蒙故事,感知沂蒙精神跨越时空的精神温度和情感力量。


以笔为桥,跨越八十载的荣光与麦香

画了很多年人物,也画过不少地方。但沂蒙山,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沉甸甸又放不下的念想。这片土地,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骨子里有股劲儿,十分动人。它无法三言两语说清,却时常被涵盖在沂蒙精神的内核中,忠诚、坚韧、为了大义能豁出一切。这份精神,不管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

图片

《1938•沂蒙•2018》200×200cm纸本水墨

作为一名画家,“沂蒙情节”始终萦绕在我创作的不同时期,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个创作题材,更像是一种责任。我生在山东,长于山东,对沂蒙老区人民在烽火岁月里“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故事,从小便耳熟能详,那份为家国、为人民子弟兵倾尽所有的情义,那份压不垮、打不倒的精神,是刻在这片土地上历久弥新的印记。所以,《1938·沂蒙·2018》的创作,对我而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次水到渠成的表达。为更好的创作这幅作品,我曾多次深入沂蒙腹地采风写生,搜集创作素材,那些散落在山村的石碾、残存的弹孔,老人褶皱的面孔,都让“沂蒙精神”在我心中变得更加具体而形象。

图片

展览现场采访一

如何让1938的烽火硝烟与2018的丰收富足在同一画面中相互共生?我选择了时空并置的构图。画面主体是当代沂蒙一家三口的丰收场景:父亲立于轰鸣的现代收割机旁,黝黑的脸庞洋溢着富足与自豪,他是土地的耕耘者,更是时代的驾驭者;母亲相伴在侧,虽以背影示向观众,但隐约可见的幸福目光,则是岁月静好最温柔的注脚;孩童身背麦穗,好奇地望向远方,是展望,也是对未来的憧憬。画面的背景红色,则是1938年的历史浮雕。浮雕中,推车支前的模糊身影、运送物资的坚韧脊梁,虽无清晰面目,却凝聚着千千万万沂蒙儿女的集体群像,历史的热血与今天的丰饶在对比中相互映照、相互注解,与前景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在人物的塑造上,我则力求朴实厚重,舍弃浮华细节,专注于捕捉那份源自土地本真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沂蒙精神深处的的质朴与坚强。而整幅画面中占很大比重的现代收割机,则在某种程度上与沂蒙精神中支前的“小推车”形成了时空的互映。它已超越具体器物的形象,而是无数沂蒙军民倾尽所有、赤诚相托的跨时空对照,正是曾经托举起民族希望的无数“小推车”的支撑,才有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生活。

图片

展览现场采访二

《1938·沂蒙·2018》所承载的沂蒙精神,绝非尘封于纪念馆玻璃柜中的标本。此次创作,是我对沂蒙这片英雄土地的敬意与回望。它试图凝固时间,让1938年那推车向前的佝偻身影,与2018年麦浪中直起的脊梁,在同一个维度里交相对望。背景中历史浮雕的深红永不褪色,它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源头;而前景中的安定富足,则是血脉奔涌至今,新时代大地上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愿观者能在这时空的对话中触摸到那份滚烫的传承——所谓幸福生活,从来不是无根浮萍,它深植于先辈无私奉献的沃土;而那份“荣辱与共”的沂蒙精魂,必将如不灭的星辰,继续照亮后来者前行的康庄大道。

文/孙棋,来源:山东美术馆)

画家简介

孙棋·实践水墨 | 在可控与失控间见天地人心

孙棋

民革党员

文学博士

一级美术师

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政协委员

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民革中央画院副秘书长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

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山东美协当代水墨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任山东画院副院长兼青年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孙棋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