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至30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东北地域乡土主题美术创作人才培养项目”迎来重磅授课环节。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李晨受邀莅临旅顺太阳沟写生创作基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项目学员带来“叙事性绘画的创作心得”专题课程,以深耕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学术思考,点亮东北乡土主题创作的叙事灵感。

“绘画的叙事性不是简单地‘看图说话’,而是让画面成为独立的意义生产系统。”课程伊始,李晨教授结合自身创作历程,阐释了叙事性绘画的本质内核。他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128幅插图、《读者》杂志600余幅插画中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剖析“文本意象转化为视觉符号”的创作逻辑——如《边城》系列中,吊脚楼的倾斜角度、渡船的木质肌理皆承载着沈从文文字中的湘西意境。


针对东北乡土主题创作,李晨特别强调“历史考据与生活观察的双重支撑”。他以抗战题材绘本《雪原上的星星火・杨靖宇和抗联少年营的故事》为例,详解创作中“多次到东北抗联纪念馆考证道具、寻访东港乡村少年建模”的严谨过程,指出:“东北的林海雪原、民俗风物都藏着叙事线索,唯有扎根生活,作品才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现场展示的素描手稿中,石墨笔触构建的冰雪肌理与人物神态,让学员直观感受“超写实技法服务叙事表达”的创作智慧。
互动答疑中,针对学员提出的“地域符号如何避免刻板化”问题,李晨分享了《铁人王进喜》绘本的创作经验:“我特意购置老式羊皮袄、考证当年的钻井设备,不是为了复刻细节,而是让符号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东北乡土创作既要画出‘烟火气’,更要画出‘精气神’。”学员们纷纷展示阶段性创作草图,李晨逐一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从人物动态的叙事性到场景道具的文化内涵,细致拆解提升路径。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项目负责人常伟廷在总结中表示:“李晨教授的授课完美契合了项目‘扎根乡土、彰显内涵’的培养目标。他强调的‘技术深度与人文厚度相统一’,正是我们培养东北乡土创作人才的核心方向。”据悉,该项目已邀请多位国内名家授课,通过“理论讲授+实地采风+创作研讨”模式,助力学员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创作体系。

(来源: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