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 | 群贤论道青城,共探卢禹舜画作中的“天地人和”

“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 | 群贤论道青城,共探卢禹舜画作中的“天地人和”
2025-11-06 14:26:0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1月1日,“大道不孤·天地人和——卢禹舜中国画作品展”座谈会在内蒙古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画院、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美术馆、北京八荒锦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及艺术界同仁齐聚一堂,围绕卢禹舜的艺术创作、学术理念,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座谈会由内蒙古美术馆副馆长额尔敦吐主持。

1~1.jpg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伊始,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国旗首先致辞。他表示,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壮美的自然风光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此次卢禹舜的精品力作在呼和浩特展出,不仅为全区人民奉献了一场高品位的艺术盛宴,更为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契机。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对促进内蒙古与全国美术界的深度对话、拓宽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推动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旗高度评价了卢禹舜的艺术成就,认为他是我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代表性艺术家。其创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深刻的哲学思辨与人文精神追求,风格鲜明,为中国画的当代演进注入了蓬勃生机。从“静观八荒”系列的气象恢宏,到“观沧海”系列的意境悠远,卢禹舜的作品始终展现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深邃境界。本次展览以“大道不孤·天地人和”为主题,精准地诠释了其宏大的艺术格局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2~1.jpg

嘉宾合影

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卢禹舜的艺术进行了立体、深刻的解读。作为长期关注卢禹舜艺术的评论家,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天民表示,卢禹舜的作品能直击人心,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宏阔的视野与深沉的人文关怀。卢禹舜的艺术成就,根植于20世纪80年代中西艺术交融的时代语境。他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表面模仿,而是以全球视野整合中西艺术资源,将儒道思想、诗意山水、北方的大山大水、西方浪漫主义乃至20世纪新山水传统,熔铸为极具个人标识的“静观八荒”式图式。他的作品超越具体物象,从目之所及延展至思维与宇宙的浩瀚,展现出“天地人和”的宏大格局,是对人类命运与精神家园的深刻观照。尤为可贵的是,卢禹舜在实践中建立起一套新的山水画方法论:融合南北山水、传统与现代图示、写生与理想、人文与自然、传统精神与时代命题。这种体系化的建构,使他的艺术具有了面向世界的恒久生命力,而非停留在技巧模仿的层面。

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副所长王跃奎从造型、构图与意境三个维度,剖析了卢禹舜的艺术建构。在造型上,卢禹舜融合符号化与超现实意象,将山体几何化、林木点线化、水流网状化,提炼出象征永恒、生命与时间的哲学符号,并通过时空并置营造梦幻般的宇宙观照。在构图上,他重构多维时空秩序,其中心辐射式结构暗合太极宇宙模型,意象拼贴手法如蒙太奇般叠印不同视点,消减物象边界则以光色弥漫实现“景外有景”的无限延伸。在意境上,他将宇宙意识与人文诗性相统一,其山水直指生命本源与宇宙精神,瑰丽的光色被赋予象征意义,古典诗意在虚实交织的笔墨中实现创造性转化。王跃奎认为,卢禹舜以系统性的语言革新,拓展了中国画的审美疆域,为传统哲学的当代表达提供了典范。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金新表示,卢禹舜的山水画艺术,以独特的哲学思辨与美学建构,实现了对传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回应。其创作根植于“真实”的土壤,从“白山黑水”的地域风貌出发,赋予自然山川以可触的人间温度。在意境营造上,他融合“有我之境”的主观情志与“无我之境”的澄澈空明于一体,使山水既是心象的投射,也是宇宙精神的观照。其作品兼具双重维度:一重是观照人与自然生存本相的“人间视角”;另一重则是在“静观八荒”等系列作品中,超越具体物象,叩问“精神家园”所在的“超越视角”。卢禹舜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优秀的艺术创作既要深入生活,也要叩问终极。他的山水画为传统美学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重塑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乌力吉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与“和”出发,解读卢禹舜的艺术。他认为,卢禹舜的作品超越了对景写生,是心灵对自然的感悟与重构,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形而上的境界,也融入了儒家“以和为美”的思想精髓。与传统山水画“可游”的审美不同,卢禹舜营造的是“可思”的精神空间,他以理性的构图、空灵的笔墨,将深厚的传统功底转化为当代视觉语言,使山水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人与天地、历史、社会对话的载体。他画面中对称、中轴等结构的运用,构建出既传承东方美学又回应时代命题的视觉秩序,体现了以“和”为核心的东方世界观,为当代艺术家表达内心精神提供了重要参照。

内蒙古中国画学会会长陈晗晟认为,卢禹舜的艺术个性鲜明,开创了独具辨识度的图式语言,其作品气象雄浑,呈现出“壮美”之境。尤为可贵的是,其艺术宏大与精微并存,无论是巨幅宏制还是尺幅小品,皆显严谨精到、功力深厚。这种气定神闲的创作状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自信与平和心境。

作为油画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耀中深感卢禹舜的艺术超越了画种的界限,让他体会到“大道不孤”的共通性。他特别提到卢禹舜人格与艺道的高度统一,认为其艺术已超越“小我”“大我”,达到“无我”之境,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其独特的艺术图式,为不同画种的艺术家提供了跨界的启示,激励人们在文化自信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天地大美”。

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大学美术系主任赵福认为,卢禹舜的作品体现了“天地人和”的宇宙观,充满“无中生有”的哲学意蕴。他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角度,赞赏卢禹舜既能将细微造化刻画入微,又能置于宏阔图景中,做到大而不空。他呼吁艺术家应建立独立的艺术观与文化自信,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东方视觉语法。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孙玉宝、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长海、呼和浩特市美术馆馆长左大宁、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副主任王桂素、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王羽等与会专家也纷纷发言,或赞叹其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创新精神,或感佩其沉静专注的创作状态,一致认为卢禹舜的作品为艺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答谢词中,卢禹舜回顾了自己的艺术问道之路。他将40多年的艺术生涯划分为四个关键节点:1987年参与“新人新作展”,回应了中国画发展的时代命题;2006年调入北京,开始有意识地将“小我”融入“大我”;201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系统回顾展,总结创作历程;2022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以“天地人和”为主题举办展览,集中呈现近十年的探索成果,本次展览正是这一系列成果的汇报。卢禹舜坦言,自己的创作从讲述北方故事、抒发个体哲思起步,逐渐走向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生活、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近十年来,他更注重以“大我”视角,用心用情描绘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认为,艺术创作的本质是“道法自然”的精神表达,绘画本身没有边界。他所追求的“天地人和”,既是艺术理念,也是人生理想。从“静观八荒”到“大道不孤”,他的艺术轨迹是从地域风情走向精神表达,最终指向人类共同的理想境界。卢禹舜最后表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艺术创作最根本的方法,他将继续以敬畏之心探索艺术之道,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3~1.jpg

座谈会现场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校长高鹏、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主席董从民、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颉元芳、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胡日查、呼和浩特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崔雪冬、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杨子、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副书记于江、内蒙古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苏向军、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刘闻涛等出席座谈会。

(来源:中国美术报)

艺术家简介

以静谧悠远的笔意,构筑可居可游的心灵原乡——卢禹舜《精神家园》中的东方哲思与重阳情结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全国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获“人民教师”称号;“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卢禹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