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礼赞英雄精神,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共同推出“致敬!老兵——抗战印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书画艺术历来是传承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媒介,本次活动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融合书画艺术与AI技术,结合动态化书画等创新形式,让静态画作“跃然屏上”,并邀请多位著名画家,讲述红色艺术作品背后的动人故事,激励今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让英雄的事迹永不褪色,让历史的回响永续传承。
——编者按
济南彩石镇的山村浸在秋日的午后阳光里,斜斜的光线给青石板路镀上一层暖金,路侧的老槐树撑开浓密的树冠,树影在地面织出斑驳的网。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山环抱的院落中,几株野菊从石缝间探出头,沾着午后湿气的花瓣在风里轻轻颤动,仿佛也在静静诉说着对历史的缅怀。“这泥土的气息,像极了沂蒙老区的味道,是80年前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滋养出的韧性,是能从苦难里孕育希望的味道。”李恩成指尖拂过花草,语气里多了几分对纪念节点的郑重。

“你看这长在山崖上的草,风刮不倒、雨打不烂,哪怕只有一丝石缝的土壤,也能扎下根来开花——这不就是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模样吗?”这几年,李恩成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前、井冈山的翠竹间、赤水河的岸边、遵义城的街巷、泸定桥的铁索旁、大别山的深处、五指山的密林、万泉河的堤岸……每到一处,革命年代共产党人在绝境中坚守、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都让他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而那些开在悬崖上的映山红、长在岩石缝隙里的溲疏花、攀援在松柏上拼命向着太阳生长的紫藤花,还有一片片红色的山丹丹、白色的蓬壘花、紫色的鸢尾花、黄色的路边青,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繁茂野草,在他眼中,都是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精神的鲜活写照。在他看来,自然界中花草的“不屈”,与抗战时期中国人的顽强生命力有着天然的精神共鸣。这种生命力,不就是80年前中国人在绝境里不肯低头的精神吗?是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要向着光生长的骨气。
以花草为“碑”,写不屈史诗
“别人画战争的‘大’,我想画战争里的‘小’——那些能救命的草根、能止血的花瓣,它们不仅是战士们最真实的希望,更是绝境中的生机。”这些年在革命圣地的采风经历,让李恩成更坚定了“以小见大”的创作路径。他深知,那些在艰苦岁月里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闲花野草,承载着太多未被言说的故事。当多数画家将笔墨聚焦于炮火连天的阵地、浴血冲锋的英雄群像时,他打破了人们对“花鸟只绘闲情”的固有认知,将悬崖石缝里的野草、战时充饥的野菜、老区漫山的山丹丹,都化作承载民族气节与抗战精神的艺术载体,用笔墨诉说着“小花小草里的大情怀”。

他常说,花鸟画家的使命,不止是“画得像”,更是“画得懂”。“很多人觉得花草渺小,可在抗战年代,一朵花、一棵草都可能是生存的希望、抗争的象征。”这种对“渺小力量”的敬畏,让他的作品跳出了传统花鸟的“闲逸感”,多了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在他今年创作的《沂蒙山花》中,画面中挤破石缝的根系,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执着;风雨中挺立的花茎,是“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决绝;甚至花瓣上刻意画出的细小虫蛀痕迹,都是“于残缺中见完整”的生命韧性,每一笔都是对80年前民族不屈风骨的礼赞。他将采风时所见花草的坚韧与革命精神相融合,让花鸟画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描摹,而是对80年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解。

李恩成《沂蒙山花》2025年
他的作品《芳华》今年入选中国美术馆“人民必胜”主题展,作品以野花草的生机绽放呼应着复兴路上的蓬勃气象,那些不畏风雨的平凡生命,恰是支撑祖国走向复兴的万千劳动者缩影,让民族复兴不再是宏大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的芳华与坚守共同浇筑的实在进程。

展厅中的《芳华》
承红色基因,励当下青年
谈及当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意义,李恩成望向远山,思绪飘回了海南五指山的采风时光——那时他随中国水墨画院赴当地写生,每天的餐桌上都会端上一盘“革命菜”,这道菜的原型便是野茼蒿,背后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32年秋,藏身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琼崖红军,在对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反‘围剿’失败后,伤亡惨重,仅余下100多人。”李恩成缓缓道来,“这支孤岛奋战的单薄队伍,在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带领下转入深山,此后8个月的艰苦岁月里,战士们就是靠挖野茼蒿充饥,才守住了革命火种。后来老百姓知道了,也跟着战士们一起采,还把它种在自家地里。现在‘革命菜’成了家常菜,可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李恩成作品革命菜(野茼蒿)
除了“革命菜”,马齿苋、灰灰菜、车前草、马兰头……这些如今常见的野菜,在抗战年代都是救过无数人生命的“救命菜”。但并非所有野草花都能食用,有些甚至带有剧毒,这便有了长征途中张思德尝百草的感人事迹——在药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不仅要靠野菜果腹,还要辨别哪些野草能疗伤治病、驱赶疫病,那些不起眼的中草药,成了当时战场上的“灵丹妙药”。

在他看来,艺术的百花齐放中,花鸟题材自有其独特价值。英雄会老去,但80年前的精神永远年轻。就像这彩石山村的花草,没人特意浇灌仍长得繁茂,中国人的抗战精神也是这样,它不在80年前的历史书里,而在每个普通人的生命力里——是当年浴血的战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是现在守着山村的百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是学画的孩子“一笔一划学传承”的认真。这种精神,再过80年,也不能消失。
午后的山风掠过林间,远处的村落里,似乎有几位村民正围着拖拉机谈笑——这岁月静好的模样,正是80年前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80年不算短,但对历史来说,只是一瞬。现在的年轻人没经历过战争,但得知道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更得知道80年前支撑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精神。”

夕阳西下,山影渐浓。李恩成将画作放在木桌上,山风拂过,画面上的花草仿佛活了过来,与院角的野菊、墙外的桔梗遥遥相应,也与他在革命圣地见过的映山红、紫藤花隔空对话,形成一幅跨越80年的精神画卷。“笔墨里的抗战印记,从来不是遥远的故事。”他望着山间渐长的暮色,灯光开始在村落里次第亮起,“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只要这些花草还在画里开着,只要还有人记得它们背后的精神,80年前的历史就永远活着,民族的风骨就永远挺立。”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摄像、摄影/袁少帅 张津恺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画家简介

李恩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主席团委员,济南市美协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一级美术师,第六批齐鲁文化英才,山东工艺美院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第十届文联委员,山东画院创作部主任。
2014、2023年两次荣获泰山文艺奖,2019年作品《芳华》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银奖,2019年作品《弥生·NO2》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作品展,2021年作品《凝翠》获2021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奖,2017年作品《相遇》入选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2019年作品《徙》入选第六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2021年《锦绣》入选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并被评为优秀(晋京)作品,2022年作品《滴翠》入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23年作品《百年风华》入选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并被评为优秀(晋京)作品,2024年作品《滴翠》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4年作品《秋风劲》入选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2025年作品《初春》入选第十二届工笔画作品展,2025年作品《月是故乡明》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作品、论文及评介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美术》、《中国美术研究》、《中华书画家》、《中国书画》、《荣宝斋》、《美术界》、《书画艺术》、《艺术市场》、《山东文学》等杂志。2021年个人作品集《芳华》(文集·图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24年《滴翠—李恩成美术作品集》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山东省文联、江苏省美术馆、宁夏美术馆、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