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读文·观展——走进“八闽揽胜——吴建福山水画作品展”

读文·观展——走进“八闽揽胜——吴建福山水画作品展”
2025-11-07 10:42:5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年度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八闽揽胜——吴建福山水画作品展

指导单位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福建省美术家协会

福建省画院

开幕式时间

2025.11.1(星期六)上午10:00

展览时间

2025.11.1-11.12

展览地点

福建省画院美术馆


读文观展,明其意

时光的漫步者——读吴建福的青绿山水绘画

建福的画中有时间的凝固感,他的画始终在追求一种时空的永恒性。他作品中的道路、树木、栏杆不仅仅是一个单纯静止与存在的物象,更是为观者开启一个世界,把大地的生命加以呈现。观者看到作品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时间不是流逝的,而是存在与永恒的载体。

西方二十世纪的现代绘画,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会尝试把不同时间点的视角、动作或瞬间并置在同一画面,制造“时间的碎片拼贴”,以这种错置的方式来探寻如何在画面这种二维空间上表达时间这个主题。而中国绘画很早以来也在关注画面对时间主题的表达,追求在有限的画面体现出时间的展开与流动。尤其是在山水画中,“时间性”并不是通过叙事的线性推进呈现,而是内化为一种空间的节奏与气韵的延续。它体现为观看者的“行旅经验”——视线在山水的转折、云烟的流动、树石的生长之间游走,从而感知时间在空间中的延展。

《共生》

在建福的绘画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对传统绘画“时间性”的表达方式的继承与使用。北宋画家向往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画面构成方式在他的画面里自然流露,他的每张作品都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可被“游历”的世界:山川递远、烟岚变幻,观者的视线宛若沿着山径徐徐而行,时间因而被体验为一种持续的过程,而这些凝固的瞬间则体现出亘古不变的永恒感。这是一种熟悉的感受,恰似我们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看到过巨大山崖下逶迤穿行的商旅,在郭熙《早春图》中感受的春日山谷中的云蒸霞蔚,在李唐《万壑松风图》中体验的千百年风霜积淀下嶙峋岩石与盘曲古松的脉动。在建福的画面中,不同时刻和类型的景象被整合于同一画幅内,如同他的《行走的风景》系列作品,风从深壑里吹出,掠过树梢,拂过栏杆与台阶,仿佛从传统经典中传来,又穿越至现在的某个清晨。房子、树木与时间一起被压缩进空间,形成一种非线性、循环性的视觉时间结构。

《太姥凝素》

建福的笔墨也在不断锤炼与拓展的过程中去表现这种时空的永恒。他师从林容生先生,接受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最完整的中国画技法与理论的学习,很早就熟练掌握了工笔青绿山水的完整的技法语言,能熟稔运用在大幅创作中。《远方》中创造性地用古典青绿绘画语言描绘当代高铁的景观,铁轨延伸的远方,联系起古典与当代,过去与未来的的交响都汇聚在象征时光连接点的站台。墨色的层叠、渲染的深浅、线条的顿挫转折,都随心所欲地运用在画家与山水、与自我对话过程中。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建福在近年的创作中,进一步将原有既精微又兼松弛感的工笔青绿绘画语言,成功地转换为写意语言。这个展览的主题《八闽揽胜》,正是他将个性化笔墨语言去表现最熟悉的闽地山水的创作实践。当看到他用一种看到他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工笔与写意两种绘画语言之间,我们能体会那种一以贯之的对生命节奏与时间永恒感的表达,他既塑造了空间的形貌,也用“笔彩生动”的绘画语言去描绘山的坚实、松的长青、风的无形,共同构成了时间的另一种面貌——画家内心深处淡然却执着地追寻艺术的静谧与永恒。

文/王进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艺术所所长,来源:木易艺语

《鼓浪屿》

展览引程,尽享其中意趣

第一展厅

八闽揽胜·主题创作系列

八闽揽胜·写生系列

八闽揽胜·行走的风景系列

八闽揽胜·手稿

第二展厅

西部行旅·主题创作系列

西部行旅·多元探索系列

画家简介

吴建福·福建写生 | 恬淡致远尽显诗意,灵动婉约不失安详

吴建福福建诏安人,美术学博士。现为福建省画院专职画师、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水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协青年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周龙、董硕)
关键词:吴建福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