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高远 | 笔墨深耕处,沃土育芳华

高远 | 笔墨深耕处,沃土育芳华
2025-11-09 13:33:2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日前,大地的回声——山东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深扎”是一个与人民心贴心、与时代共脉搏的郑重承诺,艺术家们深入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军营,从火热的生活现场和厚重的人民实践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丰富创作、滋养身心,留给艺术人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下面,让我们跟随艺术家高远的笔触,走近大地,感受生活,致敬人民,礼赞时代。

——编者按

每当铺开宣纸,研好新墨,我总感到手中这支毛笔的分量——它不仅是千年翰墨的传承,更连接着脚下这片热土上鲜活的生命与蓬勃的时代。作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的一员,我积极响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在过去的三年里,将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齐鲁大地乃至更远疆域的沃土之中,于服务与奉献中收获感动,于传承与创造中坚定文化自信。

精准滴灌:跨越山河的文化接力

“深扎”的意义,在于将艺术的养分精准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是面向基层的普惠,更是针对个体的精心培育。我与新疆喀什地区书协推荐的学生李培培的师徒之缘,便是“深扎”行动中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接力。

李培培是喀什地区一名人民教师,日常爱好书法绘画,尤其热爱小楷书法。喀什地区书协与山东省书协建立“名师带徒”结对帮扶项目,远隔千山万水,我和她因艺术与文化的桥梁相遇。小楷创作法度森严、精妙入微,非一日之功可达。我深知,对于边疆地区的学子而言,获取顶尖学习资源和权威指导的渠道相对有限,因此我的指导必须更加耐心、细致、系统。

从最基础的执笔、运腕,到对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文徵明《草堂十志》等经典范本的深入解读,我一步步引导她理解小楷并非仅是“小字”,而是于方寸之间展现宇宙气象、蕴含书家性情的大天地。她每次发来的临作或习作,无论篇幅长短,我都悉心批阅,从点画的起收、结构的疏密,到章法的行气、墨色的枯润,逐一用红笔圈点、批注,以及录制小视频示范关键笔法。我告诉她,技巧的锤炼固然重要,但更要透过刀锋笔锋,揣摩古人的心境与笔意,让书写从“形似”走向“神似”。

当李培培准备冲击重要展览时,我的指导便延伸到作品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强调“文本的权威性”与“文字的准确性”。书法是文与墨的双重艺术,文是内核,墨是外显。一次,她准备抄录一篇古代书论,我建议她不要依赖网络版本,而是帮助她查找、核对权威的纸质出版物,确保引文无一字讹误。在作品审读阶段,我更是字斟句酌,与她一起反复通读,防止出现任何错字、漏字。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却是一种严谨学风的传递,一种对文化、对观者高度负责态度的塑造。当我看到她最终完成的那件气息古雅、笔法精到、内容准确的小楷作品入选省级展览时,内心的欣慰与激动无以言表。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成功,更是“深扎”机制下,艺术种子在边疆地区生根发芽、绽放光彩的生动例证。这份师徒情谊,让我深刻体会到,“扎根”不仅是身体的抵达,更是情感的倾注与责任的延伸。

沃土情深:相公庄里的公益惠民实践

相公庄,这个名字于我,已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坐标,变为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精神家园。连续多年,我都会跟随山东省书协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书法分队如约而至。还记得最初,村民们多是好奇地围拢,想要一副吉祥的春联、一个喜庆的“福”字。我总是认真询问他们的喜好,为老人写下“福寿康宁”,为青年写下“业精于勤”,当墨迹未干的红色春联被他们小心翼翼捧在手中,那脸上绽放的淳朴笑容,是对我们劳动最珍贵的回馈。在多次的交往中,我与社区几位热爱书法的老同志结成了对子。他们中有离退休干部和教师,笔墨是他们的一份精神寄托,我欣赏他们笔下那份未经雕琢的稚拙与天趣,同时也耐心引导他们临帖入门,理解法度。我们在一起谈笔法,也拉家常,艺术在此刻消弭了身份的隔阂,成为了心灵沟通的媒介。

关键词:高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