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走近,优点缺点就显现出来了。缺点是雕刻的石头很难磨平,不能容忍就离开。优点是火种,点燃自己也照亮他人,舍不得离开。所谓的志同道合,说的就是礼尚往来,惺惺相惜,围炉夜话,谈天说地。志不同,分道扬镳,各走独木桥;道相合,亲密无间,携手阳关道。
话说王同君,同龄人,少知闻。八十年代由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日报社工作,雄心不已,磨刀霍霍,紧锣密鼓,个展亮相省城美术馆,名噪坊间,画坛瞩目,方知此君擅花鸟,攻写意,少壮一员,龙江翘楚。闻其后,有往来,那时任官办报纸美术编辑,负责书画副刊。省内省外书画名家作品陆续推介刊载,想当年纸媒刊介画家也是洛阳纸贵,岂是今天花钱买版面,任性狂吹。同君不负其名,谦谦君子,人高马大,魁梧健壮,温文尔雅,独具慧眼,助人为乐。纸媒的平台,广结善缘,眼界开阔,国内书画名家深得几分滋润,同君自然也是更上一层楼,国展、省展、学术展、提名展屡屡入选获奖,知名度空前高涨,作品选登接踵而至,作品集层出不穷。

人居北方,名扬国内,业界熟知同君的花鸟画,是以北方尤其东北大地的风情为主题,描写山花野草之莽莽不衰,摹移白山黑水之皑皑风骨。同君的花鸟画写意挥洒间,不张扬,不诡谲,刚柔并济,宁静、安详、诗意、温暖。人的品行投射到作品中,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写照,因为同君性格内敛,话语不多,投缘可欢,任何场合都是矜持不苟,思者多慎,静观其变。我以为不张扬者内心饱满充盈,甚扬者心虚欲盖弥彰。同君的进步与成就,领先于同辈同道,不循常习故,不囿于成见,学院派的教学主张就是以继承和发展为己任,创新是传承和弘扬传统的血液。承前启后需要勇者的胆识与魄力,同君的努力改变了他的地位和处境,身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佼佼者,深得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睐,由此走上教学的讲台,开启了新的艺术历程,授业解惑,课徒水墨花鸟画,莘莘学子,桃李满天下,教授、导师名利双收,高校的中坚力量。

说起王同君,北方花鸟画的代表之一,却没有高枕无忧,安步当车,喜上眉梢。突破是每一个画家面临的命题,原地踏步就是后退,今天的画坛新人辈出,技法与技巧,观念与价值,颠覆与创新,花样繁多,一不留神开宗立派登上头条。同君虽不甘寂寞,却也不善于钻营炒作,踏实做人老实画画,如何突破自己无疑刀口撒盐,痛苦是必然的。同君给了我们极大的惊喜,由“北国系列”、“青绿花鸟系列”到“荷塘系列”再到“雪景寒禽系列”,跨栏式的飞跃,恍如一夜间发生的事情。因为同君的低调,同君的沉默,只在无声无息中,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究竟画坏了多少张我们不知道,却知道没有捷径的妙方,呕心沥血一定是要有的。

同君的“雪景寒禽系列”别开生面,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是面貌一新,炉火纯青。散发着东北霜雪的诗情画意,清凉与清净,依稀可以听到鸟儿飞落枝头的足音。我被感动了。没有色彩的缤纷,耀眼的斑斓,纯水墨的勾勒与渲染,兼工带写的意蕴,独特的视角与独特的技法,达到了诗性的境地,绝非寥寥数笔,纵横挥毫可以胜任的淡雅、含蓄、静谧、冷逸的纯美。不知同君如是想,内心一定是雪白无尘的。之所以今天才说王同君,不是交情不够深,也不是彼此有交易,更不是喧宾夺主当评论。因为同君又给了我一次意外——“水墨人物”。

我画人物几十年,对国内省内称得上人物画家的也算是了如指掌,没听谁说过同君画人物。我给大三人物班上课问起之前谁讲人物课,同学们说王同君老师。画花鸟的教人物画我没放在心上。我和同君也是少联系,一日开会见面寒暄,坐在一起。他打开手机相册,指着水墨人物写生图片对我说“提点意见”。坦白地讲,我真的很惊诧,同君的水墨人物,绝对人物画的专业水平,我画亦不过如此。同君的人物造型,笔墨线条,游刃有余,驾轻就熟,非一日之功,岂是出自花鸟画家之手?山水画追求“气韵”,花鸟画追求“情韵”,人物画追求“神韵”。“神韵”固然是眉目传情,顾恺之说“尽在阿睹中”,手和脚的肢体语言也是“神韵”的组成部分。同君刻画人物形象精准生动,繁简入微,张弛有度,手和脚处理得当洗练,模特年龄、身份、性别拿捏的尺度沉稳果决。这已是人物画家必备的功力和技巧,同君却不露声色的易如反掌,如何有此秘籍?

同君说,论人物画还得感谢当年在鲁美上学那会儿打下的坚实基础,这点功底刻骨铭心,受益匪浅,今天教学生画人物还真得益于那时的训练,我自然也把花鸟画的一些技法融入到人物画中。同君的人物写生让我紧张,他的花鸟画已领先并站一席之地,人物作品不逊人物画家,接下来他还要画什么?事实上,作为一名画家应当题材涉猎广泛才是真正的画家,仅选择一种内容或掌握一种技法的那是画匠的作为,画家应当无所不画,无所不能画,才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传统的东西古人做的已经几近完美了,山水画、花鸟画唐宋时期达到巅峰状态,文人画的介入拓宽和丰富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形式与内涵,今天的发展空间和拓展领域,面临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瓶颈。而人物画的进程略显滞后,“十八描”已不足以表现今天的人物服饰和精神面貌,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笔墨依旧有传承的价值,因为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花还是那束花,鸟还是那些鸟。而人物却不是那时的人物,服饰不是那时的服饰,身份不是那时的身份,环境不是那时的环境,所以人物的笔墨就要与时俱进,永远在路上。再则,人物是有思想和语言的生灵,仅仅把比例和造型问题解决了还是不够的,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都要通过刻画表现出来,依旧需要观察生活过,感悟生活,知觉生活,品味生活。所以在中国传统绘画里,人物画在先,继而分离出山水画和花鸟画。今天人物画作为独立画种存在,也给那些致力于探索人物画的画家们,提供了无限的机遇和空间。

日前同君来电话,和我聊了近一小时。九十年代初相识,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光阴,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遮遮掩掩的,电话里我们一番说东道西,感慨还是有的。人生五十不惑,深知有追求才有所快乐,看淡了浮夸与喧嚣的迷彩,没有什么比拿起画笔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更意犹未尽。生命不息,挥毫不止,一定是同君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了。我想同君应当出一本人物作品集,我也愿意写点什么。
(文/孙承民,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 来源:從人之門)
王同君花鸟画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王同君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水墨画院学术专家
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黑龙江省花鸟画研究会秘书长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任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黑龙江省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黑龙江省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