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画作背后】刘璐璐·《基石》 | 是他们在担着我们的日月山河
2025-11-10 16:10: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三年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是国家级别的艺术盛会,能入选的作品,无一不是千里挑一的精品。本届大展一共入选了510幅作品,其中国画190幅,入选难度,堪比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

画展中,一幅名曰《基石》的工笔画,吸引了不少观众的驻足观望,这幅表现泰山挑山工的作品,出自山东青年女画家刘璐璐之手,此画去年曾登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的殿堂,今年秋天,又被更为严苛的十四届艺术节再次选中,这份荣耀,是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至高肯定。那么,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能够得到名家评委的青睐?

1~1.jpg

刘璐璐《基石》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

一、登山亲历的汗水铸就笔下的真诚

在三年前的盛夏,青年女画家刘璐璐没有坐在凉爽的画室里凭空想象,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笨拙也最真诚的道路——她亲自奔赴泰山,去体验挑山工的生活。

她跟随着一群皮肤黝黑、筋骨如铁、负重如山的挑山工,从泰山中天门开始,踏过数千级台阶,一直攀登到泰山极顶。这不仅仅是一次采风,这是一次身体的淬炼和灵魂的洗礼。她用自己的疲惫,去感受挑山工日复一日的劳累;用自己的喘息,去聆听那一声声沉稳的脚步声。她看到的,不只是挑山工肩膀上的重物,更是他们“一头担日月,一头担家庭”的人生。正是这份浸透了汗水的亲身体验,被这些默默无闻,埋头挑山的劳动者所感动,当时就坚定了为他们造像,为他们塑碑信心,让《基石》的诞生有了最坚实的“基石”。返回济南后,几易构思,反复推敲,历经三个月画完成了此作,画中的每一笔,都不是冰冷的技法,而是带着温度的记忆与敬意。

2~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二、二十二个脊梁一曲生命赞歌

这是一幅巨幅的工笔画作品,整个画面呈现暖色调子,采用团块式、仰视构图,描绘了二十二位泰山挑山工,正合力抬着一块巨大沉重的石碑基座,攀爬在泰山最险峻的十八盘上。他们几乎都光着膀子,露出古铜色的、在烈日下闪着油光的脊背。他们的肌肉因极度用力而紧绷、虬结,每一块肌肉的线条,都仿佛是用刻刀雕琢出来的一样,充满了力量感。

通过画面,看到台阶陡峭,仿佛直插云霄。烈日如火,炙烤着他们的皮肤和脚下的青石台阶。你能几乎“听”到他们从胸腔深处迸发出的、低沉而整齐的号子声,“嗨——哟——”。那号子,不是抱怨,不是哀叹,而是一种与命运抗争、与高山对话的宣言。

3~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二十二条汉子,步伐必须绝对统一,力量必须完全凝聚。任何一个人的一丝松懈,都可能让整个队伍前功尽弃,甚至酿成灾难。于是,我们在画面上看到了一种极致的“合力”、巨大的"张力"。他们的身体前倾的角度,他们手臂上暴起的青筋,他们咬紧的牙关,还有那位唯一露脸,回头喊号子的队长……所有这些细节,都被画家用无比写实、深入的工笔技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工笔画,意味着极其繁复和耗时的创作过程。一层层的渲染,一遍遍的勾勒,需要的是画家超凡的耐心和精准的控制力。刘璐璐用这种最需要“沉下心来”的传统技法,去表现最“动人心魄”的瞬间,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上的挑战与突破。画面色彩浓烈厚重,既表现了烈日的灼热,也烘托出人物如雕塑般的质感。这种“张力”,正是来源于极致精微的刻画与排山倒海的气势之间的强烈对比。

他们抬着的,是冰冷的“基石”;而他们本身,何尝不是我们民族脚下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他们沉默无语,却撑起了泰山的繁华与游客的便利;他们平凡,却用脚步丈量着生命的厚度。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这是行走的民族脊梁。”

4~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三、浓抹重彩劳动者讴歌身边″挑山工"

站在《基石》前,我们看到的,又何止是泰山的挑山工?这二十二位汉子的身影,瞬间能幻化成我们身边无数个坚实的背影。他们是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人,是用一砖一瓦筑起城市天际线的“基石”;他们是田埂间辛勤耕耘的农民,是用一粒粒粮食哺育了我们的“基石”;他们是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科研人员,是用一次次实验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他们甚至是凌晨四点就开始清扫街道的环卫工,是风雨无阻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外卖小哥……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是自己人生的“挑山工”。我们肩上,也担着各自的“日月”与“家庭”——那是我们的理想、事业、责任与爱。生活的道路,同样充满了“十八盘”,陡峭而漫长。我们也会感到疲惫,感到压力如山,汗珠子同样“摔八瓣”。

5~1.jpg

刘璐璐《基石》局部

而《基石》给我们的,正是一种磅礴的精神慰藉和力量注入。它告诉我们:攀登,本就是生命的常态。负重前行,本身就是一种英雄主义。当我们感到孤独和艰难时,想想这幅画,想想那二十二个喊着号子、并肩前行的身影。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是一个民族,一代代人,都在用自己的脊梁,扛起属于自己的那块“基石”,共同垒砌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厦。

所以,当《基石》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时,我们祝贺画家刘璐璐,她用她的才华与真诚,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留下了一幅注脚式的画像。但我们更应感谢的,是画作背后所讴歌的,那千千万万个无声的“挑山工”。

文/寒墨 来源:丹青新视点)

创作现场

6~1.jpg

刘璐璐在挑山工王师傅的感召下,同步攀上南天门

7~1.jpg

刘璐璐与挑山工李师傅、杨师傅在中天门合影

8~1.jpg

刘璐璐与挑山工王师傅在天街上合影

9~1.jpg

刘璐璐《基石》创作经过之一

10~1.jpg

刘璐璐《基石》创作经过之二

11~1.jpg

刘璐璐《基石》创作经过之三

12~1.jpg

刘璐璐《基石》创作经过之四

13~1.jpg

刘璐璐《基石》创作经过之五

14~1.jpg

《基石》悬挂在重庆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的展馆中

画家简介

刘璐璐·人物画丨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流淌在每一抹色彩之中,呈现出未经雕琢的天然之美

刘璐璐,1990年生于山东济南 。2009至2016年先后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本科及研究生院,取得硕士学位,师从贾广健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青年美协理事,山东画院青年画院特聘画家。

2025年4月《秋雨凝寒香如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2024年6月《基石》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

2023年4月《水花晚色静年芳》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花开菏泽·翰墨麟州”——中国工笔牡丹画作品展;

2021年4月《小伙伴》获中国美协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入会资格、新锐奖;

2021年4月《小可爱》获“多彩·2021”全国女画家作品展优秀奖;

2020年1月《日子》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三届宝龙艺术大奖“雅居”新工笔画征集展;

2019年11月《伴儿》获中国美协时代丹青·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9年8月《宽厚里托幼班的正午时光》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2018年9月《聚》入选中国美协“万年浦江”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并收藏;

2018年8月《幽梦落花间》获中国美协“品真格物”——全国青年工笔画作品展入会资格;

2018年1月《共潮生》入选中国美协“丹青扬州”第三届全国中国工笔重彩画作品展;

2016年9月《惘然》入选中国美协“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并收藏;

2015年9月《幽篁语丝》获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主办中国·大连首届中国画展一等奖;

2015年8月《故园印象》入选中国美协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3月《疎林寒影》入选中国美协全国首届“八大山人”花鸟画展;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刘璐璐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