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何哲生丨三峡旧梦——一段写生之旅的图像印记与艺术觉醒

何哲生丨三峡旧梦——一段写生之旅的图像印记与艺术觉醒
2025-11-12 14:39:3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长江也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和金沙遗址文物的出土都证明了远古时期的长江流域文明可以与黄河流域文明并驾齐驱。

长江与黄河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

1979年深秋,我乘船经长江三峡到重庆巫山县,又沿大宁河上游至巫溪县,再返回长江三峡,历时两个月画了一批写生画,这些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而这次写生是乘小船、赶公交车、骑自行车和徒步,画的是水彩、水粉画和速写。

27.jpg

夔门天下雄

峡江的山水绮丽壮美,峡江的古代巴国文化遗存深遂渊博,峡江的人文景观嵌刻着中华民族历代文人墨客的心灵映射。真可谓一路三峡一路(诗)歌!

三峡两岸诗碑林立,单白帝城就保留着自隋至明清的诗碑七十多块。

30.jpg

白帝城

32.jpg

白帝城文管所胡焕章先生于1979年辑注了“三峡诗粹”,辑入著名文人五十四人,辑录古诗词一百七十多首。

33.jpg

34.jpg

如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杨升庵、汪士稹等等。单杜甫就写下四百三十多首诗歌。这是胡焕章先生用钢板手写刻制蜡纸,再用手工油墨印刷的258页诗文集粹本,现已成为尊贵的历史文献。

36.jpg

十一月的峡江处于枯水期。早上,我们从重庆奉节县城下江乘坐轮渡,行至夔门便下船,到露出水面的岩石上写生;之后徒步攀爬岩壁上的纤夫栈道,再进入悬崖间的剑穿峡写生。下午,轮渡返程时将我们接上船,一路返回奉节县城。在“天下雄”的夔门深处自由漫步,沉浸式体验山川的磅礴壮美,真是令人心旷神怡。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相机,坐在船上凝望山川,内心满是激动,只能拼命画速写留存下诸多视觉记忆,此次刊发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43.jpg

这是我在瞿塘峡中露出水面的岩石上搞得的一块夔门峡石,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来到巫峡中的巫山县,这是我们寻迹探幽访古之旅的又一站。从巫山县乘轮渡过江,便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青石洞小镇,入住的客栈推开窗,就能遥望对岸的“神女峰”。

48.jpg

翠屏峰

相传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邀十二位姐妹降临人间。她们见大禹率领民众开凿三峡、治理洪水,便决意相助大禹造福百姓。待水患平息后,仙女们又留在峡江为过往船舶导航。天长日久,十二位仙女化作十二座山峰,矗立在巫峡两岸。其中那秀丽俊拔的神女峰,便是瑶姬的化身——她伴明月起舞指引航向,乘暮色奏乐吟唱晚歌,难怪世人皆叹:神州竟有如此锦绣河山!

三峡,这座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脉的文化长廊,因“高峡出平湖”工程蓄水后已不复存在。再也寻不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般时空流转的诗意之美,再也见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般乘风破浪的速度之美,更再也听不到船工们雄浑苍凉的“川江号子”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文字记载与老照片中寻觅这段远去的历史记忆,再难有亲身体验的机会!

55.jpg

大宁河穿越崇山峻岭,冲刷出无数秀丽峡谷,因此被誉为“小三峡”。这条河先流经巫溪县,再蜿蜒至巫山县,最终注入长江。

62.jpg

与同学一起在大宁河船上画速写

我们写生时从巫山县逆流而上,向大宁河的巫溪县进发,得到了在巫溪县文化馆工作的川美附中同学周才生的大力支持。他陪我们一起写生,乘坐宁河柳叶舟往返大宁河,租自行车在宁河两岸行走,早上乘公交车进山,下午返回,早起晚归与日月共进退,一个月里徒步在小三峡画画。

80.jpg

大宁河两岸的山体多为花岗岩结构,土少,植被也少;雨水过后,河水很快就变得清透,所以大宁河的水长年碧绿,清澈见底。

传说,远古时代母猪为了过山,硬是把山拱出了一道缝隙,这就是现在人们说的一线天。

94.jpg

大宁河古栈道遗迹,距离水面两三米石壁上横排着的方形石孔,即是古代人们搭建栈道的遗迹。

86.jpg

这次写生之后,1981年我以大宁河渡船为题画了一幅创作《渡》,表现寻求彼岸的农民。

87.jpg

烟锁庙峡 50X35cm 1979年 水彩

这次写生的艺术之旅,我饱游卧看、澄怀问道,虽笔端舒怀,内心却无法平静。1979年,我画了水彩画《烟锁庙峡》,把在大宁河的直观感受融进心灵体悟,抒发在画面上。1981年,我画了油画《莹》,把在三峡徒步峡江岩壁上的纤夫小道与峡江烟云、湍急的江水浑然一体的体验记录在画布上。这都是置身大自然的真情实感。

88.jpg

莹 142x100cm 油画 1981年

现在回看这些画、写生和速写,我发觉在四十年前就都有一种共同倾向,即在图式构成上都多少蕴含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趣,开启了油画本土化初始的步伐。我想,也许是因为西学东渐后所形成的西画传统与中国画传统的二元并置,派生出了油画本土化的诉求,这必然会投射到每个个体的艺术实践中去。“中西融合”已经成为各艺术门类践行者最时髦的标签。我的整个艺术生涯都处于艺术回归本土的大环境之中,也必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现今,我的油画艺术践行“山水油画”的路径,追溯最早的痕迹,可以说就是《烟锁庙峡》和《莹》两幅画作。温故而知新。

文/何哲生

作品欣赏

31.jpg

.jpg

37.jpg

.jpg

38.jpg

.jpg

44.jpg

.jpg

45.jpg

.jpg

46.jpg

.jpg

47.jpg

.jpg

28.jpg

.jpg

40.jpg

.jpg

35.jpg

.jpg

42.jpg

.jpg

56.jpg

.jpg

51.jpg

.jpg

53.jpg

.jpg

60.jpg

.jpg

65.jpg

.jpg

74.jpg

.jpg

76.jpg

.jpg

70.jpg

.jpg

67.jpg

.jpg

95.jpg

.jpg

29.jpg

.jpg

84.jpg

.jpg

85.jpg

.jpg

39.jpg

.jpg

81.jpg

.jpg

41.jpg

.jpg

49.jpg

.jpg

66.jpg

.jpg

68.jpg

.jpg

69.jpg

.jpg

71.jpg

.jpg

72.jpg

.jpg

73.jpg

.jpg

75.jpg

.jpg

77.jpg

.jpg

96.jpg

.jpg

79.jpg

.jpg

50.jpg

.jpg

52.jpg

.jpg

54.jpg

.jpg

57.jpg

.jpg

58.jpg

.jpg

59.jpg

.jpg

61.jpg

.jpg

63.jpg

.jpg

64.jpg

(来源:何哲生工作室)

艺术家简介

何哲生:“画什么”和“怎么画”的思考

何哲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四川美协油画艺委会原主任,四川昆仑风景油画研究会原会长。

(责任编辑:寿鹏瑶)
关键词:何哲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