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写意文心——徐福山谈写意画创作(下)

写意文心——徐福山谈写意画创作(下)
2025-11-19 13:45:1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也就是说,学习传统技法必不可少,但是,还要注重如何转化的问题。

我要求学生系统临摹王冕等古代大师的作品,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分析其用笔、构图、题跋等要素,理解传统绘画的理法精髓。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写生,将临摹所得转化为对当代生活的观察与表达,以实现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梅花的创作中,如何处理繁密与稀疏的辩证关系?

古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诗句,揭示了中国画中“简”比“繁”更难的艺术规律,因为“简”需以极简的线条概括物象的精神本质,这对画家的提炼能力与笔墨掌控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的创作中,繁密与稀疏的处理始终以意境表达为核心。

请您举个例子,说说您是怎样创作的,又是如何体现繁简辩证关系的。

我创作的《冰雪铸就铁石身》(图8),以武汉的市花——梅花为主题,并借鉴了李白的诗意。在创作过程中,我联想到王冕和潘天寿。潘天寿的《老梅图》以一轮明月的疏朗背景衬托梅干的曲折多变,线条老辣,笔墨酣畅淋漓。我画的梅花往往是繁密的,既符合梅花自然生长中繁花簇簇的特性,又呼应盛世繁华的时代语境。同时,通过笔触的轻重、墨色的浓淡,区分前后层次,处理好简与繁的辩证关系,描画出梅花的聚散关系,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节奏。

图8 徐福山《冰雪铸就铁石身》 纸本水墨 130cm×248cm 2022

四、面对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创作水平

在各大艺术院校的毕业展中,工笔画作品占据主流,而写意画寥寥无几,写意传统与写意精神的丧失有目共睹,且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从教学层面看,工笔画的训练体系相对系统、清晰,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与制作流程的规范,学生通过短期的技法训练即可画出较为完整的作品,这与艺术院校的教学周期和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而写意画则截然不同,其门槛高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李苦禅先生曾深刻指出:“工笔画或许数载可成,但大写意却需毕生的修炼才能达到某种高度。”

您认为写意画创作之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写意画的现实困境?

在当代美术教育体系对传统笔墨训练弱化的背景下,写意画笔墨意境合一的创作难度,对青年创作者形成入门障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传承群体规模萎缩的现实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笔墨的掌控上。工笔画的线条注重精准与细腻,而写意画的线条则要求“骨法用笔”,每一笔都需蕴含书法的功力与画家的情感,如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线条,若无深厚的书法功底,则难以驾驭。其次,写意画更强调文化素养与人生阅历的积淀,它不仅是对物象的描绘,更是画家哲学思考、审美理想与精神境界的综合体现。正如宋代邓椿所言:“画者,文之极也。”若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就难以触及写意画的精神内核。因此,艺术院校中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教育与创作失衡,本质上是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短期成果与长期积淀之间的矛盾体现。

社会上对工笔画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工笔画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就,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这种观点是对工笔画的误解。真正的工笔画绝非简单的勾线填色,其对艺术修养的要求丝毫不亚于写意画。以宋代工笔画为例,无论是院体花鸟画的精微传神,还是山水画的意境营造,都蕴含着对线条、色彩、墨韵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宋代画家在创作时,往往先对描绘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如赵昌“写生赵昌”的称谓即源于其对自然物象的深入体察,这种“外师造化”的功夫是工笔画创作的基础。

您认为要画好工笔画,对技法有哪些要求?

从技法层面看,工笔画的线条需兼具力度与韵律,如“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等不同描法,都要求画家对书法用笔有深刻领悟。色彩的运用则需讲究“随类赋彩”与“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和谐统一,这种对色彩关系的精准把握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因此,工笔画的学习同样需要深厚的功底,看似“速成”的表象下,是对造型能力、色彩感知力与艺术审美素养的综合考验。将工笔画与写意画简单地以“难易”“快慢”划分,是对二者艺术本质的片面理解。

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线条的要求有何异同?

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线条都是构建画面的核心元素,其质量直接决定作品的艺术高度,而二者的共同根基在于书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必善书。”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书法与绘画的内在联系。

工笔画与写意画都追求线条质量,但二者各有侧重,学习者如何把握和训练?

在工笔画中,线条的作用是勾勒物象的轮廓与结构,要求精准、流畅且富有弹性。如宋代李公麟的白描画,以纯粹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质感与空间感,每一根线条都需蕴含“写”的意味,而非机械的描摹。写意画则更强调线条的抒情性与自由度,如徐文长的大写意作品,线条如狂风骤雨,直抒胸臆,其质量取决于画家对书法笔法的掌握与情感的灌注。

线条的质量对绘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提升线条的质量?

提升线条质量的关键在于书法。对于初学者,应从唐楷、隶书筑基,临习《颜勤礼碑》《曹全碑》等经典碑帖,掌握中锋用笔、提按使转等基本技法,培养线条的力度与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研习行草,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图9)、怀素《自叙帖》,体会线条的韵律与节奏变化。同时,需将书法训练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在写生与创作中运用书法笔法,实现“以书入画”的转化。正如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师,其绘画线条的金石韵味皆源于对篆隶书法的深入研习,这是提升线条质量的不二法门。

图9王羲之《兰亭序》(唐冯承素摹)纸本24.5cm×69.9cm

要画好写意画,除了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包含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修养。对此,您对学习者有什么建议?

目前,众多艺术类院校、专家学者及画家都已深刻认识到诗词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且付诸实践。如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院,以及其他艺术院校,已开始引入诗词课程。每年新生入学,我们还会专门邀请诗词方面的专家进行诗词格律与创作的详细讲解。这段时间以来,国人对于精神需求越发强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部分艺术院校都在倡导写意精神的复兴,社会各界乃至民众对写意精神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

记得您说过中国画就是文化,中国画是“养”出来的。

所谓的“文养”,要求学习者或画家把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如诗词、经史子集等作为提升自我修养的必修课,并将其融入绘画创作中。

谢谢分享。您作为一位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写意画大家,您以诗、书、画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写意画在当代的新气象,引领学习者在守正开新的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期待您创作出更多精品佳作。

文/徐福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恒源,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来源:写意画研究

画家简介

徐福山丨中国写意绘画创作谈

徐福山,山东平度人,生于1970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写意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委,中华艺文奖基金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国画及诗词创作。曾受邀在海内外举办个人展览十余场,参加国内外各机构部门展览百余场。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文心墨韵——徐福山诗词赏析》《笔墨意象——徐福山书画作品集》《徐福山诗词书法作品集》《徐福山书画集》。发表论文诗词一百余篇,书法绘画作品二百余幅。博士论文《中国画跨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拓展》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JD860004)。

(责任编辑:苏羽佳)
关键词:王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