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11月22日,济南DU画廊内墨香与思想交融,一场以魏更超“单元Unit”艺术展为契机的座谈会如约启幕。本次座谈会聚焦“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议题,魏更超作为发起者与展览创作者,邀约1956·如释艺术工场、如释书院学术主持,独立艺术家魏庆立,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包勇,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授李海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明,山东艺术学院摄影系教师、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东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刘书彤,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杨三军等省内艺术界学者齐聚一堂,以展览作品为起点,漫谈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史的脉络与当代艺术的未来走向。

座谈会在轻松的自我介绍中拉开帷幕,魏更超率先阐明初衷:“我的选题核心是探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不局限于我的作品,而是想知道各位作为创作者,如何理解自己与作品的联结,也希望大家能从我的展览出发,聊到自身的创作状态。创作中,我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这种身份的互换贯穿始终,而作品最终被怎样的读者接受,创作时又如何以读者心态落笔,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他坦言,设计与绘画虽有具象要求之别,但创作者与读者的互换逻辑相通,期待这场“散谈”能碰撞出多元的思考。

魏庆立作为首位展开分享的嘉宾,从自身多元的艺术经历切入。他坦言自己以独立艺术家身份深耕山东当代艺术领域,打造的艺术园区涵盖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咖啡、酒吧、酒窖、餐厅、健身、摄影、书院等多元空间,推出的实验书法展、实验水墨展等品牌展览在省内外形成了独特影响力。“我出身中国画专业,经历过85、86美术思潮感召,从传统书法、山水转向抽象水墨与综合材料创作,深刻感受到了山东艺术土壤的特性——重传统、比较循规蹈矩,当代艺术创作者常处于边缘化状态,但我们仍在坚持探索。”他认为,魏更超的艺术观念和创作与自己所倡导的实验精神高度契合,而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本质上是生命体验的具象化,“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意象的拼图,也是时代精神的切片”。

包勇坦言与魏更超交集虽浅,却始终以直观视角感知其作品:“若要深入评析,需先厘清创作者的创作路径,但从当下的观感出发,能明显感受到其作品中材质与观念的融合,这种直觉性的表达,恰恰是艺术家个人修为的体现。”他认为,艺术风格的溯源固然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作者在当下阶段,如何通过作品呈现出新的思考,“作品能让观者共情、能让人读懂创作者,这比纠结‘从哪来’更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