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编者按

这次参观刘万鸣的展览,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虽然此前也看过他的一些作品,但如此完整、集中地呈现数百件创作——从巨幅到小品,从花鸟到人物、山水,还是第一次。整体观感令人深思,尤其让我感受到一种极为珍贵的气质:寂静。
这种“寂静”,不是空无一物的冷寂,而是一种内敛、沉静、直指人心的精神境界。它让人联想到倪云林的疏淡、米芾的清逸,乃至宋元文人画中那种远离喧嚣、返归本真的美学追求。尽管刘万鸣在技法上也运用了诸如“奇伟”一类较为雄强的笔法,但整幅画面始终笼罩在一种高度克制的宁静氛围之中——这是一种属于中国文化深层精神的“静气”。

《山水写生》 绢本水墨 23x18cm 2021年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感受是“似曾相识”。这种熟悉感,并非来自对某位具体古人的模仿,而是源于他对唐宋以来古典绘画空间意识、审美格调的深刻体认。他的画面仿佛唤起了我们心中对传统经典图像的记忆——那种空灵的布局、含蓄的留白、物象与气息的交融,都让人恍若置身于古画意境之中。
然而,细看之下又会发现,他的“古典”绝非复制。在物象的塑造上,无论是禽鸟的羽毛、枝叶的转折,还是背景木色的肌理处理,都体现出极强的现代造型意识:对形体、质感、体积感的精准把握,显示出深厚的写实功底与当代视觉经验。他并非简单地用笔墨“写意”,而是以笔墨为媒介,进行一种高度自觉的“塑造”——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气韵,又有现代绘画的空间逻辑与物质感。

《山水写生》绢本水墨24.5x16.7cm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