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更大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实举措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830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29.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7.2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43879.7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4∶39.1∶53.5调整为7.3∶39.9∶52.8。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124.2万人,比上年增长1.3%,完成年度目标的112.9%。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5.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4%,比上年降低0.16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温和可控。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0%;食品价格与上年持平,非食品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购进价格上涨9.5%。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10169.9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18.42%,15-64岁人口占65.66%,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9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4%,比上年末提高0.89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5.04万人,出生率7.38‰;死亡人口74.83万人,死亡率7.36‰;人口自然增长率0.02‰。
“六稳”“六保”落地见效。坚持精准高效调控经济运行,统筹推进实时监测报告、定期分析研判、政策集成供给、“四进”督导落实等系列工作举措,有效稳定市场预期,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新增减税降费超过700亿元。能源供给充足,原煤产量9312.0万吨;供应天然气231.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6%;净接纳省外电量1187.4亿千瓦时,增长2.5%。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行业增长面拓宽,规模以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82.9%,比上年扩大9.7个百分点。基层运转保障有力,全年分配落实常态化直达资金1630亿元,支持实施2.2万个项目,超过1亿人次和5万户企业受益。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加速突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80万吨。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投资项目1.2万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万华百万吨乙烯项目达产。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1.7%,“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达到51.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比上年增长38.2%,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1%、32.2%和17.5%。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3.1%、34.6%、65.2%和38.7%。软件业务收入7970.4亿元,增长29.3%。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56万人,累计纳入5.17万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绿色发展先行区2个,农业产业强镇78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0.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5万户,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33家。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排查农房2345.9万户,动态开展危房改造1.7万户,新增清洁取暖208.4万户,完成改厕4.3万户。
海洋强省建设扎实有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1个,日产能达45.1万吨;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处,累计达到59处,占全国的39.3%。沿海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6万标准箱,比上年分别增长5.5%和8.0%;集装箱航线、外贸航线总量分别达到313条和221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海洋科技创新加速起势,累计建成全省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4家,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156家。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挂牌运行,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青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处置各类生态自然灾害,打捞清理浒苔181.4万吨,治理互花米草面积7600公顷。
“两新一重”建设加力提速。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1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开展,紧扣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谋划布局637个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高质量推进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重大工程加速竣工,建成通车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菏泽至兰考段(山东段)2条高铁,改扩建京台高速德州至齐河(鲁冀界)段等4条高速公路,高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319公里和7477公里。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码头等6个泊位竣工验收,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累计达到358个。
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聚焦制度创新和特色产业发展,自贸实验区对标CPTPP,加快建设联动创新区,形成189项制度创新成果,3个片区特色产业培育成效明显。举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活动,签约重点外资项目311个,投资总额351.2亿美元。认定5家省级跨境电商平台、10家产业园、20家公共海外仓,全省跨境电商进出口、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双过千亿元”。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849.2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33.7%,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µg/m3,比上年改善15.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比上年改善10.1%;优良天数平均比例71.1%,比上年改善2.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平均3.6天,比上年改善六成。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按153个计算)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2%,比上年改善13.1个百分点,提升比例全国最高;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2.3%,比上年改善0.8个百分点。省控以上48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加快“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稳步推进,三大经济圈分别实现生产总值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7.8%、8.3%和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济南、青岛合计实现生产总值25568.7亿元,增长7.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5%。
三、改革与创新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三年整体任务完成占比超90%,省属企业通过混改引入社会资本289亿元,省属控股上市公司45家,资产证券化率超60%。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流转承包地面积超过440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8.6万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同步换届,累计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超过9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大幅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山东省第二批(鲁晋联盟)药品省级集采和第二批(鲁晋冀豫)医用耗材省级集采分别平均降价45.8%和70.8%,已累计为全省节约医药费134.7亿元。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区域全覆盖。扎实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出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刚性预算、绩效预算、透明预算、可持续预算“六个预算”改革。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大力推进“双全双百”工程,创新推出70项“一链办理”主题集成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较之前均压减70%以上。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2767个事项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开展电子证照应用专项行动,超过300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即用”。迭代升级“爱山东”APP,接入服务事项超过2万项,注册用户突破7000万。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28.0万户,比上年增长12.0%。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2.1%。新登记市场主体235.6万户,增长6.4%。
质量强省建设成效明显。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05.7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7.8%。其中,驰名商标804件,地理标志商标850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9610件,增长3.8%。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1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年末累计批准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51个。44个品牌入围202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评选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90家、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432项,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577个和1460个。
创新动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发明专利授权36345件,比上年增长35.9%;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24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0776件,增长21.1%,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14.85件,增加2.45件。科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6家山东省实验室,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444家。企业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居全国第3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806人、高技能人才340万人、获得“山东惠才卡”人选7243人。
四、农业
农业发展稳中有增。农林牧渔业产值1146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00.1亿斤,增加10.8亿斤,连续8年过千亿斤。
林牧渔业平稳发展。林地及非林地林木覆盖资源合计400.2万公顷,森林资源合计33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9%。猪牛羊禽肉产量815.1万吨,比上年增长12.9%;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55.4万吨,下降5.3%;牛奶产量288.3万吨,增长19.4%。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20.7万吨,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06.6万吨,增长4.0%;淡水产品产量114.1万吨,增长3.3%。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63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