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齐鲁沃野,夏收正在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人气十足,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生机无限的农业新图景正在齐鲁大地上徐徐绘就。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优势明显,乡村产业优势突出,战略位势更为凸显,改革创新走在前列,争先进位意识强烈。近年来,山东不断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夯实基础。
科技赋能为农业腾飞插上“金翅膀”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足。2023年,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6.84%,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3%。在科技创新加持下,山东培育的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品种多次刷新全国高产纪录。
这其中,依靠科技对盐碱地进行高效利用功不可没。盐碱地在全球分布广泛,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像设计工业产品一样设计耐盐碱种子,并通过人工模拟环境加速繁育;建立盐碱地高效阻盐与快速培肥扩容增效技术模式,有效降低盐分、提升地力等级……以盐碱地面积占全省38%的东营为例,近年来,东营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将盐碱地改良与耐盐碱植物育种“双管齐下”,让贫瘠闲置的“盐碱荒滩”变身具有产出效益的“金山银山”。
除了盐碱地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数字化也已成为山东农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近年来,山东多地打造智慧农业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监测农业生产数据,提高生产效益,推动农业数字化快速发展。
菏泽市成武县整合全县农产品优势资源,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提升农副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临沂市莒南县建设茶溪川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并在该示范区内探索建设了涵盖茶园可视化、环境智能监测、产品溯源等功能的5G智慧茶园管理系统。
通过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农民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农田、种植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如何种好田”“如何种田好”提供决策依据。
“齐鲁粮仓”焕新拓展新空间
麦花翻浪,良田澄碧。眼下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齐鲁大地欣欣向荣的丰收美景正跃入眼底。
山东是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在端稳1亿山东人饭碗的同时,继续扛牢农业大省责任。
近年来,山东在粮食生产上持续发力,通过实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确保了粮食总产量的稳定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山东省粮食单产、总产再创新高,单产达到449.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8.1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带动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131.1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山东贡献”。
今年山东省委1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化‘齐鲁粮仓’建设”“落实稳定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激励、产粮(油)大县奖励、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省覆盖”。
山东“齐鲁粮仓”的建设成果,不仅展示了山东农业发展的硬实力,更体现了山东人民对粮食安全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