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庐构建的场景中,“问题”尤为关键,因此青庐会定期向庐友派送“需求卡”,综合庐友们的共同问题,再转而向内部或外部寻找合适的“解惑者”。到青庐十年,已经有不少作者主动向青庐寄来自己的新书,希望能够前来交流。
青庐第10年,庐友需求卡全新升级
再者,青庐也注重线下的交流,必须面对面,必须亲身到第一现场去感知、去体验,方可能让企业家磨炼出对世界、对商业的前瞻性和敏锐度,“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什么都不确定的环境里,唯有学习是确定的。”马翠说,由学习构建起来的高质量链接,“能给创业者一种确定性”。
读书要达到什么目的?
青庐的实用主义与无用主义
青庐十年,马翠和团队总结了青庐之道,有三点:
1.纯粹:保持本真、保持专注。到青庐做自己就好。
2.热情:因为热爱才会主动,因为能够持续创造价值才会充满热情。青庐团队本身就是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因热爱而主动的团队。
3.真诚:青庐提倡,打开自己,见真实的人,做真实的事。
此三点也成为了青庐的价值观,这决定了青庐并不那么“实用”。
比如青庐选书,“实用类”的经管书籍是主线,其中传记、品牌类必不可少;另外,一定会给“无用”的历史、人文社科等书籍留下空间。
比如青庐十周年推出的青庐·美好现场,读苏东坡、王阳明、庄子,学禅修、冥想、生活美学。
但“无用”,是为了更高维度的“实用”——
为什么读传记?当面临人生选择时,传记可能给予指引。
为什么读历史?以史为镜,读懂今日。
为什么读人文?因为我们需要穿越周期的心力和定力。
为什么学禅修、美学?因为我们需要从精神底层完成个人的内核更新。
而纯粹、热情、真诚,是一种个人品格,却也是一种商业价值观。“它们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链条变短,成本变低,效率变高。”
“被看见”的方法也好,解惑场景构建关系也罢,“无用”之道也好,青庐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深度服务企业家个体的自我进化。这是青庐十年的第三重价值,也可以说是青庐的核心价值。
对企业家而言,青庐是“无用”的,因为这里十年只“读书”,但青庐却又是最“实用”的,因为这里有“好学近乎知”的学习氛围,“转识为智”的学习方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学习场景。
更何况,这些因“无用”而“实用”的价值,能够推动企业家的认知提升、思维重构,是自我成长,更是“个体的改革开放”。这是马翠十年的创业感悟,更是青庐的使命——构建高质量链接,助力新鲁商成长。
在马翠看来,高质量的链接是“点灯”,青庐构建起来的链接,是用一盏灯去点亮另一盏灯,彼此点燃,彼此照亮。
“无用”的标签,本身就会筛选出有共同精神追求的同道中人,而经历共同的精神洗礼,更会在庐友间建立情感共鸣。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回看青庐十年,马翠也在思考未来,她希望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十年来,她与庐友们仍然“在路上”,但已然看见了《进击四十年:鲁商风云人物》——这本青庐五周年出版的书,讲的是“时代的鲁商”。
十周年,青庐也在继续发现“鲁商新大陆”,今年马翠策划、推出了“发现山东新消费”“发现山东脊梁企业”“走进标杆工厂”等系列采访,记录和观察齐鲁大地上的企业及企业家们正在发生的划时代的改变。
马翠更相信,在寻找方向,寻求成长的过程中,“一起奔跑”的力量尤其重要!
(来源:山东青庐 口述/马翠 整理/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