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晚间,因财务报告披露不准确、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财务资助披露滞后等问题,贝因美(002570.SZ)及其董事长兼总经理谢宏等6名相关负责人被追责,浙江证监局对其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贝因美自上市以来业绩修正次数多达20余次,其频繁“变脸”的财务数据背后,暴露出其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近年来,贝因美还多次更换审计机构,集中注销子公司,资产负债率长期高于55%,为获取资金,将近三成总资产抵押贷款。多年亏损下,“国产奶粉第一股”从行业龙头几乎退位至“边缘”品牌。
连续多年业绩修正引监管问询
频繁业绩修正已成为贝因美的顽疾,被市场戏称为“A股变脸王”。自2013年起,贝因美对业绩预告进行修正10次,对财报数据更正16次。尤其是自2021年起频繁更正,2021年年报、2022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年报,2023年一季报、半年报、三季报连续进行更正。
其中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17年。公司在当年10月预告全年亏损3.5亿至5亿元,但次年1月修正为亏损8亿至10亿元,差异幅度超过100%。因无法确认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商誉减值计提是否充分和合理等问题,导致四名董事无法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类似操作在2021年至2023年反复上演。2024年1月,贝因美将2021年相关贸易业务、2022年至2023年9月线上流量投放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而在2023年4月,公司已对部分贸易收入确认方法由“总额法”更正为“净额法”,并更正2022年第一季度、2022年半年度及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中相关项目。
更正多年的业务收入确认方法,直接导致前期财报数据大幅调整。2021年合并利润表中,营业总收入因此减少1.94亿元,2022年更正后营业总收入减少1.45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更正后营业总收入增加3427万元。
频繁修正财务报表引来了监管机构的持续关注。2024年5月,深交所就针对其会计差错、客户关系异常等问题发出16项问询,内容包括财报更正设计的具体业务情况、2023年注销15家子公司的原因等,前后多次对前期披露的财务报表进行更正的原因成为关注重点。
而此次警示函直指其收入确认不合规、大股东资金占用等三大问题,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谢宏、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金志强、时任财务总监陈滨、时任董事会秘书李志容、时任总经理包秀飞、时任副董事长张洲峰6名相关负责人被追责。
近四年审计机构频繁更换
贝因美的财务问题与内控漏洞密切相关。由于此前错误的核算方式,导致定期报告中的数据出现了严重偏差,利润表的数据可比性大打折扣。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判断,也让整个市场对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记者注意到,2020年至2024年,公司三次更换审计机构,审计独立性存疑。独董刘晓松曾质疑公司未提供完整资料,就“2017年业绩预测是否存在修正情形”表示“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导致其无法判断业绩真实性,最终辞职。
此外,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在2021年、2022年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合计4785万元,存在“掏空”上市公司的风险。尽管这些资金在当年内归还,但这一行为已然构成了非经营性占用,严重触犯了监管红线。此次,浙江证监局对其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并要求公司提交书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