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速增长的劲仔食品,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根据最新财报,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0%,为三年来首次负增长。与此同时,核心产品增速放缓、新业务遭遇“滑铁卢”、渠道扩张陷入“烧钱换市场”的怪圈,加之“虚假宣传”争议与产品质量投诉,让这家休闲食品巨头的“三年倍增”计划面临严峻挑战。
增收不增利,净利下滑近20%
纵观财报,增收不增利成为劲仔食品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最真实的写照。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8.08亿元,同比仅增长2.05%,创下2020年上市以来同期最低增速。更令人担忧的是,归母净利润为1.73亿元,同比下滑19.51%,这是三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对比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当前的业绩滑坡尤为刺眼。2021年至2024年,劲仔食品营收增速始终保持在16.79%-41.26%的高位区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2025年前三季度的表现却急转直下,增速大幅放缓至个位数。
作为中式风味休闲食品的领军企业,劲仔食品主要产品涵盖鱼制品、禽类制品、豆制品等系列。过去四年,公司凭借产品创新和渠道扩张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如今这一势头似乎已难以为继。
曾被寄予厚望的禽制品业务,在今年出现“滑铁卢”。上半年该板块收入仅为1.96亿元,同比下滑24%,销量跌幅更是达到27.88%。这一表现与之前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禽制品收入突破4.5亿元,2024年跨越5亿元门槛。
禽制品失速的背后是行业竞争加剧与创新乏力。前两年鹌鹑蛋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吸引大量企业涌入该赛道,导致价格战激烈。与此同时,劲仔自身的产品创新未能跟上市场变化,去年推出的“七个博士”溏心蛋等新品未能有效打开市场。本应成为增长引擎的禽制品业务,如今反而成为业绩拖累。
回首2024年初,受益于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的大幅增长,劲仔食品年度股东大会吸引了国华人寿、易方达、招商基金等众多机构参与。董事长周劲松在会上详细阐述了公司新的“3年倍增”计划,目标是3年再造一个劲仔。按照这一规划,公司未来三年的业绩年复合增长率需要达到26%。但从当前业绩表现来看,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面临巨大挑战。
品牌黏性低,“烧钱”换市场
在消费者眼中,小鱼干似乎并无明确的品牌之分。记者走访线下零食店时,不少消费者坦言,他们很少关注手中那包小鱼干究竟是何品牌,价格和口味才是决定购买的关键。货架上,“渔米之乡劲辣鱼仔”与“劲仔深海小鱼”上下陈列,前者标价1.032元/包占据了优势位置,而后者劲仔小鱼仅售0.9元/包,而线上平台同款产品价格更低至0.7元/包。更令人担忧的是,劲仔小鱼上半年线上收入1.85亿,同比下滑6.82%。
相近的包装、无明显优势的价格、几乎相同的味道,折射出小鱼干品类日趋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即便劲仔小鱼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社交媒体的热门零食推荐中却鲜少上榜,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品牌黏性的不足。

作为占营收67.4%的核心大单品,“劲仔小鱼”上半年增速仅为7.61%,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在零食选择日益丰富、消费者偏好不断分化的背景下,产品吸引力有所稀释。高费用投入未能有效转化为品牌忠诚与增长动能,劲仔小鱼正面临“量利难兼顾”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