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渠道拓展上,劲仔同样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上半年劲仔经销商数量净增96家,网点持续扩张,经销收入却同比下滑9.25%,显示传统渠道红利正在消退。与此同时,直营模式虽带动收入增长29.24%,却伴随销售费用的大幅上升,三季度销售费用率增至13.82%,创历史最高,毛利率反而下滑至28.93%,暴露出“烧钱”换市场模式下的利润压力。
被指虚假宣传
去年,围绕劲仔小鱼产品的一场“深海”定义之争,将其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与此同时,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持续出现的产品质量相关投诉,共同构成了对这家休闲食品企业品牌公信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争议的核心在于产品原料鳀鱼的栖息地属性。劲仔食品官方回应称,其使用的鳀鱼属于“广义上的深海鱼”。然而,这一说法与权威科普定义及专家意见形成了直接冲突。
公开资料显示,鳀鱼是典型的温带海洋中上层小型鱼类,其活动水深大致在20-60米范围。企业以“广义”作为解释,试图将浅海鱼类纳入深海范畴,这种模糊关键科学事实的营销话术,似乎有些自说自话。
如果说宣传争议动摇的是品牌的“言”,那么产品质量问题则直接冲击其“行”。在黑猫投诉等公开平台上,关于劲仔小鱼的产品投诉达152条,问题多集中于吃出异物、产品变质、包装破损等关乎食品安全的实质性问题。

这些看似零散的消费者投诉,共同指向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可能存在疏漏。当“吃得安全”这一最基本的需求受到挑战时,品牌通过营销构建的任何形象都将变得脆弱不堪。
(记者/管亚楠,来源:大众新闻·风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