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源的日子里,如果我继续端着退休前从事了18年副厅级管理干部的臭架子,一是我不能表现出打听东家长、西家短的过于好事的没有素质,二是我不与周边人打成一片人家谁买我的账?我必须真正做到“身在闹市、心去出家,敛心聚独、返璞归真,严律苦修、悲喜自渡,出生入死、向死而生!”,真正回归到一介平民的心境中!
于是,我放下“端着”的臭架子,把自己定位于一名素人记者,每当遇上有故事的一位人、一件事、一场活动、一片场景、一个节日,就随时开启接收的意识开关,敏锐的去观察生活、去收集素材,去思考有没有形成文字的价值?去构思成为民间故事的可能?当我有了撰写随笔的冲动或欲望时,就立即投入其中,力求随笔能够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这样,才码出了这些文字和随笔。《桃花源,我讲好养老故事的源泉——盘点在桃花源一年来的随笔》,就是我的心照。
实事求是地说,我作为一名理工男,真要动笔写文章、讲故事,就感到了自己文学功底的碎片、文学修养的苍白等不足而力不从心,所以只好尊重事实的描图画像,避免主观渲染,以事实与细节直击人心;但是,文章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更要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反思,力求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令我聊以自慰的是每篇随笔、每个故事都是实事求是、有据可查的;尽管是描图画像的白描,但是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白描背后的色彩变换——我正在整理、标注随笔之前或之后的“题记”或“点评节选”,也是为了说明或佐证这一点!山东广播电视台资深记者温立斌为我撰写了一篇短文《如何让养老故事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也说明了白描背后是有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的色彩价值的!
通过阅读近120篇随笔不难看出,我尽管没有达到“论笔”的境界,但是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在追求着“论笔”的形式,即“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高等教育界名人邬大光教授在《文以求“真”、思以致“道”》中特别强调:问题真实、表达真切、情感真诚。我把握的原则:以负责任的态度,为素人的个体生命立传存照,在发表之前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征得当事人的同意;通过社会底层的素人生活,以朴素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情;通过大量访谈与调查研究,力求呈现细节厚重的真实感;对医养结合中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建议,力求务实、实用;用通篇文字洋溢着的人文关怀,力求表现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随笔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在传统媒体纸质版基础上,融合了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互动性”。书中每篇随笔之后,大多附有“点评节选”,以反映文章在社会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吸引力。
(文/孙云早,来源:美篇@荒野隐逸)
作者简介
孙云早,笔名荒野隐逸、行者思虑、山野隐逸;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祖籍平度市,出生地青岛市;在青岛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至莱阳市团旺镇,1978年考入大学并于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获西安公路学院工学士学位,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2月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肄业。
在44年工龄中,作为交通行业公务人员20年,2003年12月获批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职称;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20年,辗转5所高校。出版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诸多,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记二等功多次等荣誉称号。
目前,仍有多个社会兼职。至今,一如既往秉持“待人真诚待堪称真诚之人、用心做事做值得用心之事”原则,继续放大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