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比赛中
顺利跑完21.0975公里意味着什么?
在2025年2月16日举行的巴塞罗那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乌干达选手雅各布·基普里莫以56分42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将人类半马首次带入56分时代。
在马拉松的赛场上,人类一次次超越极限,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是人类体力和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那么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其意义何在?
据了解,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有近20支赛队参加,这些赛队主要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大家都是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与此前一些人形机器人完成短距离行走、奔跑不同,半程马拉松对每支赛队来说都是一次极限挑战,考验的是机器人多学科技术融合。比如,长时间奔跑,动力电池能不能扛得住?关节的耐热性如何?跑的过程中,通信保障如何?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进一步解释。其称人形机器人跑步依赖于机械结构和算法控制,跑步时需要快速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切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还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实时调整重心,以保持稳定,这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同时,续航也是一大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续航大多在2至4小时之间,而完成比赛要3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需要在跑步途中更换电池。此外,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于机器人运行也将产生扰动。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各参赛团队。
梁靓介绍,此次“人机半马”比赛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因此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除了参赛队伍,赛事保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为做好机器人保障工作,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保障车、机器人补给站等。此外,赛前主办方还与每支参赛队深度沟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功能磨合,以帮助各队实现自身成长目标。“我们希望用此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梁靓说。
机器人的参赛吸引了其他选手驻足拍照
亦庄的“小算盘”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新城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北京经开区提出到2030年,努力发展成为“全链布局、全栈自主、全景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生态集群,形成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战略支撑地、技术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主阵地,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领航示范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