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和传记作为职业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业态——反映出普通人即素人的新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传播的便捷,素人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与达人一样,同样独一无二、充满价值。这就促使他们拿起笔或者委托他人帮自己回忆、记录过去及现在的生活,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成为维系家族情感与传承家族文化的纽带。从社会层面看,众多素人的回忆录和传记构成一部生动的社会史,更能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并具有普遍性价值,为社会学、历史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25年3月27日,我在朋友圈里发出一段文字:“智能化时代+老龄化社会,即将迎来银发族一股素人写作的热流并终将形成一条素人创作的洪流:写自传,写回忆录,写家庭档案……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经历,写出自我的人生、家庭的生活、社交的感受、人性的认知、时代的风貌……
年轻朋友阅历浅,他们写作必须要以深入观察生活为前提;银发老人阅历深,他们写作只需要去挖掘提炼生活即可。
银发族,请静下心来拿起笔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项静归纳了素人写作的特征和要素:“内容的独特性是素人写作的鲜明特征,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是其核心要素。”
当今社会,素人(包括我)借助新媒介参与写作并发表,无意去当什么诗人、作家、散文家等等,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在做真实的自己中,通过纪实、写实和社会调查为文体的写作,观照历史现实,摹写真挚情感,在保持对生活热情的同时,让人们看到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看到素人作者及素人之做人的尊严与活力;这些故事不仅是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正如北京大学研究员张慧瑜所说:“素人写作,是一种先有人生的实践(行动),后有文学表达的创作方式,文学书写是对实践、行动的赋形。”“书写者经常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用‘我’来增强现场感和代入感。他们的作品具有社会性,关注新闻背后的社会和历史的纵深感,关注普通人和社会边缘群体,呈现出更为丰富和真实的社会生活风貌。”这一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现象的社会意义,远远高于素人作品的文学价值。
我是素人,我的随笔对象也是素人。我在近三年陆陆续续撰写的为老服务的近120篇随笔中,几乎都是以“素人众生”为主要聚焦点;这不是我有意为之,而是我的人生“三观”决定了我的文笔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的自然发挥——作文如做人,忌空、疏、平、衍,求清、真、雅、正。一个人,如果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那么是写不出通俗性强、感染力高且彰显独特又富有启发性的人生“三观”之文章。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撰写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随笔,该是我坚持的方向和目标吧!
素人作为社会基层的代表,他们的生活和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民众的真实关切。我是通过为素人撰文立传,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故事和经验,感受到他们的力量,这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第一、关注平凡个体价值:桃花源里的人们分为两大群体,一是入住的960多位老人,二是从事服务工作的300多名在职职工。要尊重每一个平凡个体,因为这些素人曾经或者现在在各自岗位上都默默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为素人立传,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故事,这就是对素人价值的认可,同时引发读者共情,体现平凡中的伟大。第二、反映社会真实面貌:素人的经历更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通过讲述素人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或社会的肌理,从而对社会有更全面、更真实的认识,文章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体现其人类学意义或社会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