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院区一角
一
在桃花源青岛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青岛颐德康复医院)2025年“春暖五月天情满桃花源”的征文活动中,颐养二区8505室赵家蓂阿姨的儿子投稿,读后令我感慨不已!
我2022年6月入住桃花源不久就有人向我介绍了桃花源里藏龙卧虎的入住老人,其中就有青岛理工大学退休教授、97岁的赵家蓂阿姨。一次我推着轮椅上的老妈在桃花源里赏花时偶遇了也在赏花的老人赵教授。慈祥的赵教授问起我的姓名,我俩自此相识了;令我震惊的是年迈的赵教授与时俱进的熟练操作着智能手机——我俩当场就加了微信好友。
那时2023年的春节即将来到,1月19日是腊月二十八,我从颐养一区的李志玲主任那里得知赵教授住在8505房间,就想去登门拜个早年、送福到家;到了五层楼才听护理员李永清说赵教授已经跟着儿子回青岛市区的家过年去了。于是我与赵教授通过微信互相拜年祝福。
赵教授春节后回到了桃花源,我择日在护理员的引领下登门看望了赵教授,送去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衷心祝福!同时,也认识了赵教授的大孝子——与我年龄相仿的一位企业家!
二
赵教授的儿子这篇《“桃花源”让夕阳的余晖绽放出朝阳的蓬勃》,让人对桃花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它不仅是一个养老机构的名称,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的象征;也令银龄老人们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在桃花源里养老,在双向奔赴中的老人们能够过上温馨、舒适、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春暖五月天情满桃花源”征文活动:颐养二区505室赵家蓂家属投稿:
五月春风送爽,鲜花斗艳。五月众多节日次第踏来: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护士节、养老护理员节、端午节,五月色彩斑斓,五月精彩缤纷。然而5月对于母亲和我来说又有另一层不同的意义——2019年的5月21日,母亲正式入住桃花源青岛城阳区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桃花源”),到今年的5月21日已经整整六年了。六年来,由试探到适应、再到舒适,“桃花源”在“一切为老人”的服务理念引领下的温馨、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母亲的心,舒适了母亲的生活,也安定了我们做子女的心。同时,也为我们六年前在考察了青岛市众多养老机构后最终毅然选择了“桃花源”入住的正确性感到庆幸和骄傲!
说实在的,当初选择“桃花源”首先看中的是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看病、拿药、住院方便这样粗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理念。然而,母亲今年虽年高97岁,却在“桃花源”工作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六年来竟从未住过一次院,充其量就是疫情期间在“桃花源”1号楼医疗区的青岛颐德康复医院一楼门诊打过两次吊瓶,甚至于六年间1号楼医疗区的青岛颐德康复医院2楼以上母亲从未涉足过。所以,惭愧的是入住六年却对“桃花源”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直到今年4月,青岛广电记者在孙渊副院长和社工部张永乾主任陪同介绍下,逐楼逐层地对“桃花源”进行了沉浸式、全方位的采访,才使我们对“桃花源”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有了重新的、深入的认识。
“桃花源”从建院之初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就在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养老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他们并未停留在原地,建院10年来,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上不断的实践、探索前行,对于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极尽所能地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老人颐享快乐生活;对于失能失智的半自理和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实行养、护、医相结合,使弱势群体生活更有质量、活得更有尊严;尤其是“桃花源”大胆尝试和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深水区,创新式的在养老机构内部的医养体系中,实施了疾病终末期的重症医疗和护理、安宁疗护以及专设的逝后供家属及亲朋追思告别的“天堂驿站”等措施和服务,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养老机构的只管“养”不管“送”的老大难的问题,在人的生命周期中为老人一生的终点阶段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创造式的完善了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名至实归地使入住老人在“桃花源”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
在“桃花源”,“一切为了老人”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上至院方领导团队、下至普通工作人员刻在骨子里的崇高信仰,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地用爱心把养老服务做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对待!说实话,像“桃花源”这样有崇高事业理念的养老机构,是社会上所谓高端养老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我将青岛广电记者整个采访内容编辑成59分25秒的视频(因为微信官方规定,自制视频不得超过60分钟,否则不能在聊天群传播),在我的亲属群、同学群、亲友群、同事群等群聊中广泛传播,得到了热烈好评;我并不是为“桃花源”做商业推广,我只是觉得在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之际,养老行业应该是又一个朝阳产业赛道,那么“桃花源”理念、“桃花源”精神应该作为未来中国养老事业的一部标杆,一面旗帜!
“桃花源”是在红瓦绿树中十年间砥砺奋进茁壮成长起来的,未来十年必将会在碧海蓝天下乘风破浪永往前行!
三
我是最近才看到这篇《“桃花源”让夕阳的余晖绽放出朝阳的蓬勃》征文。文章以赵教授儿子的视角,深情讲述了母亲在桃花源六年的养老生活,以及赵教授一家对桃花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令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文章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令人震撼。赵教授的儿子是公认的大孝子,在长期陪伴赵教授中深刻体会了桃花源的生活,所以才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赵教授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变化,从最初的试探到适应,再到如今的舒适与安心,这一过程充满了儿子对母亲晚年生活的关怀与期待。同时,赵教授的儿子也表达了对桃花源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他们用心、用情的服务不仅温暖了母亲的心,也安定了子女的心。
其次,文章让人对桃花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桃花源主要负责人从2009年创业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医养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自理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还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护、医服务。尤其是桃花源在机构内部实施疾病终末期的重症医疗和护理、安宁疗护以及逝后追思告别服务,这一创新举措解决了长期困扰养老机构的难题,为老人一生的终点阶段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这种对老人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与尊重,让人深感敬佩。
第三,文章中提到桃花源的“一切为了老人”的服务理念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是桃花源的崇高信仰,更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刻在骨子里的行动准则。他们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将养老服务做成了一项崇高的事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从2009年创业到今天护佑着接近1000名老人,让人们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惊喜、太多的不舍;但是,不变的是桃花源为老服务的初心,不变的是桃花源崇高的建院宣言——“我们做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一定会用爱心把她做得崇高!”
最后,文章令老人们对桃花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在人的生命周期中为老人一生的终点阶段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创造式的完善了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名至实归地使入住老人在‘桃花源’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
随着赵教授儿子描绘的画卷共情,我甚至是更多的人都相信,对桃花源的未来充满期待是因为桃花源的模式契合了银龄老人的真实愿望,桃花源的理念和精神将成为未来中国医养结合为老服务的一部标杆、一面旗帜,引领更多养老机构走向更加符合银龄老人愿望的美好明天!
正如赵教授的儿子所言:回顾过去,“桃花源”是在红瓦绿树中砥砺奋进、茁壮成长的!展望未来,“桃花源”会在碧海蓝天下乘风破浪、永往前行的!
我为桃花源的美好祝愿着!我为天下老人的幸福祈祷着!
(文/孙云早,来源:美篇@荒野隐逸)
作者简介
孙云早,笔名荒野隐逸、行者思虑、山野隐逸;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祖籍平度市,出生地青岛市;在青岛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至莱阳市团旺镇,1978年考入大学并于毕业前加入中国共产党,获西安公路学院工学士学位,199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毕业,2014年12月大连海事大学博士研究生肄业。
在44年工龄中,作为交通行业公务人员20年,2003年12月获批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职称;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20年,辗转5所高校。出版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及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诸多,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记二等功多次等荣誉称号。
目前,仍有多个社会兼职。至今,一如既往秉持“待人真诚待堪称真诚之人、用心做事做值得用心之事”原则,继续放大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