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模式”挡得住吗?
石头(化名)的妈妈也是发现孩子的反常后,才注意到他平时最爱看的动画片。
“以前我们很少特意关注孩子看的动画片类型,直到有一次看到他和朋友玩耍时,拿起一把玩具刀对准了对方。”石头的妈妈回忆起来,仍觉后怕。当时两个孩子正在打闹,另一个小朋友拿着东西当“武器”,石头便想着“要保护自己”,随手拿起了那把玩具刀。直到那时,石头妈妈才意识到,石头已经被不合适的动画改变了很多。
石头的妈妈告诉记者,放暑假后的大部分时间,石头都“蹲守”在电视机前。在他正在看一部“末日重生题材”动画里出现了“黑社会老大与小弟”的角色设定和“主角团恶意抢占物资”的情节,而且主角一遇困难便会动用超能力将他人“灰飞烟灭”,暴力场面充斥。
受访者供图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杨宏飞向潮新闻记者指出,此类动画片节奏快、色彩鲜艳,刺激性强,容易促使儿童大脑释放愉悦激素,使其感到“好玩”“放松”,因此极易产生依赖。
杨宏飞提醒,其中“可爱形象+暴力行为”的组合最具迷惑性,它传递出的隐性信号是:“暴力是被奖励的,是值得模仿的”。这种奖惩机制的错位会削弱孩子对对错、善恶的初步判断力,甚至在无意识中欣赏暴力、忽视伤害。
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打开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就能过滤掉这些不良信息。但实际上,“未成年人模式”很容易绕过。
记者实测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视频平台,当打开“未成年人模式”,这些视频平台基本上都能过滤不良动画,一些平台甚至会去除搜索功能,只提供限定内容供小朋友挑选。
随后,记者通过“重装APP”的方式来验证能否绕过“未成年人模式”。所谓的绕过,就是在不退出青少年模式的情况下,绕过限制去使用功能。
记者测试发现,这些视频平台在重装APP后,依然会保持青少年模式的状态,有个别会存在一定时间的延迟。
甚至有些平台在重装APP后,直接解锁青少年模式,直接以游客模式进行自由浏览。换言之,这些APP的青少年模式基本上就形同虚设。在游客模式下,这些视频平台的内容会出现明显不适合未成年的动画、影视与短视频等。
“游客模式”下,部分视频平台可以搜索到各类恐怖电影与短视频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认为,平台不能以“难以判别”来完全规避责任。虽然视频平台内容繁杂,监管存在一定困难,但对于国家法律明确禁止传播的内容,平台负有安全监管的法定义务。
夏海龙指出,目前现实中追责的痛点在于,“邪典动画片”可能存在传播隐蔽、难以精准取证的问题。对于一些打“擦边球”的视频,法律界定和处罚标准也不够细化。未来有必要引入更细化的内容审查机制,明确“邪典动画”等不良内容的详细界定标准和处罚措施。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