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的粮食烘干机,每年都在运转,可以为村民提供服务。农户把玉米运送到这里后,我们的工作人员会进行卸粮、脱粒,湿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塔,进行控温烘干。”商河县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安文介绍,这里使用的是循环式烘干设备,烘完这一批,排空后再进行下一批作业,日烘干能力约70吨。
记者看到,烘干机的操控屏幕上,“风温设定”“热风温度”等数据清晰可见,粮食温度和水分实时变化。“来,你摸摸。”王安文从烘干机中捧出一把玉米,虽然烘干作业还没有完成,但这些玉米粒触感温暖,较为干燥。再经过数个小时的持续作业,含水量在14%左右的玉米颗粒将从出粮口鱼贯而出。
“我们来检测对比一下。”王安文用谷物水分测量仪操作,测量出结果,接着用双手展示烘干前后的两种玉米颗粒。“我左手里是含水量29.6%左右的玉米,右手里是14.1%左右的。肉眼看,没有烘干的玉米粒水汪汪的,烘干后的有点干瘪,但是已完成脱水,拉到仓储间,放到明年应该都没事。”
“烘”掉的15个百分点,是守护劳动成果的“最美数字”
从29.6%到14.1%,不仅仅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水分蒸发,更是一场齐心协力,利用现代科技对抗自然风险、守护劳动成果的尝试。
“往年天气好的时候,我就用笼子晒一部分,找个晾晒场再晒一部分。今年得知合作社可以烘干粮食,我提前几天就预约上了。”张恒祥告诉记者,“把玉米运来后,通过烘干机分批烘,昨天一批,今天一批,我家的玉米一共烘干了六七十吨。这些玉米先放在仓库,我准备等天气好了再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
农户在查看烘干后的玉米
为了确保已收获的玉米能够及时归仓,王安文开动烘干设备连轴转。“从十一假期开始,24小时设备不停烘干粮食。截至目前,已经烘干了400多吨玉米。村民前来烘干粮食,设备免费用,但我们会收取包括天然气费、电费、脱粒费、人工费等等在内的服务费,每吨粮食在150元左右。”
作为商河县的粮食烘干点之一,商河县农机联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元河称,其烘干设备已经连续运行13天,今天共处理了700吨玉米。“我们这里还提供玉米收购服务,根据含水量不同,价格在0.4元/斤至0.75元/斤之间,附近有些村民就直接在我们这里卖掉玉米了。”
“2025年,我县秋粮应收面积为94.68万亩,截至目前,全县秋粮已收获面积超55万亩,收获进度已超过58%。全县共有62台烘干设备,也已经对社会公开。”济南市商河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马晨霞表示,“针对当前阴雨天气对秋收的不利影响,我们及时组织抢收抢晒。下一步,我们会继续进行天气预警,做好农机统筹方面的工作。”
(记者/李子骄、陈俞印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