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住院就医的负担显著减轻,“跑腿垫资”的报销难题成为历史,“保住院、轻门诊”的保障短板得以弥补……如今,山东的老百姓正在用这些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丈量着医疗保障改革的民生温度。

11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情况。山东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左毅在会上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全面建立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居民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65%;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稳定在90%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百分比背后,是山东省医疗保障系统一场持续五年、关乎千家万户福祉的深刻变革。
看病花钱更少、就医也更方便,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花钱更少”,关键在于持续减轻其医药费用负担。为此,山东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筑牢基本医保基石是第一步,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在基层医疗机构更是高达85%以上,稳住了医疗支出的“基本盘”。紧接着,补齐门诊保障短板成为减轻日常负担的重点,普通门诊统筹制度的建立,让头痛脑热等常见病在基层看病能报销65%;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升至75%,则有效管住了慢病患者的“药瓶子”。
对于罹患大病的家庭,强化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的梯次减负功能至关重要,在基本医保报销后,大病保险分段报销比例均超60%,年度最高可报40万元;医疗救助则将托底比例提高到70%以上,最终将困难群众的个人负担控制在10%左右,防止了因病致贫、返贫。在此基础之上,发挥集中带量采购的“团购”效应,让890种药品和40类高值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并通过率先推动“集采药品进基层”,让3.38万家药店和村卫生室成为群众身边的“平价药房”,从源头上挤压药价虚高水分。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政策,共同织就了一张让群众敢看病、看得起病的民生安全网。
减轻费用负担固然重要,但若就医过程依然繁琐不便,群众的获得感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让群众“花钱更少”的同时,山东将“就医更方便”作为提升服务体验的突破口,着力破解“跑腿、垫资、报销慢”等老大难问题。实现这一转变,首先依赖于服务网络的深度下沉。3.5万家基层医保工作站(点)的建成,将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连接成网,把服务从遥远的“办事窗口”送到了百姓的“家门口”,居民参保、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等33项服务得以就近办理。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为便捷服务插上了翅膀,“网上办”“掌上办”“市域通办”成为常态,基层医保服务平台和电子地图的上线,更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办业务、精准导航到服务点。
而最能体现“方便”二字的,莫过于异地就医结算的突破。跨省住院直接结算率从“十三五”时期的不足50%大幅跃升至94.49%,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门诊慢特病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全覆盖,意味着群众异地他乡看病,不再需要先行垫付、来回跑腿报销。
一人失能不用慌,山东有根“安心拐杖”。在解决普通看病就医难题的基础上,山东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沉重的家庭负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照护困境。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是山东为这些家庭送上的一根“安心拐杖”。这根“拐杖”之所以能立得住、靠得住,首先在于覆盖要广。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孟冬介绍,“十四五”期间,山东加速推进制度扩面,全省参保人数从“十四五”初的340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600多万人,增长超过了60%。同时,根据失能等级和服务方式,提供差异化的待遇支付,山东平均报销比例稳定在80%左右,并且不设起付线。比如,在泰安市,有享受过待遇的职工家庭算过一笔账,政策范围内的护理费用个人每月只需承担10%,家庭经济负担明显缓解。目前,全省累计已有超过70万人享受到了待遇。另外,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异地待遇支付,解决了跨区域居住失能人员的护理报销难题。为了让失能人员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服务,山东还大力培育发展定点护理机构。目前,全省定点机构超过3000家,服务人员近9万人,相比2021年都有显著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