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医院提速减负,帮药企快结回款。医保改革的成效,最终需要医疗服务体系和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和延续。山东深谙此理,在赋能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方面精准发力。对于医疗机构,核心是“提速减负”。通过建立医保基金预付机制,每年提前预付约80亿元,相当于为医院提供了“启动资金”;推进即时结算,将结算周期压缩至不超过15个工作日;连续三年在全国率先完成年度清算,这一系列举措极大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周转压力。同时,积极支持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并合理定价,为医疗技术革新清除了障碍。对于医药企业,重点是“快结回款”和畅通渠道。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累计结算集采货款535亿元,将平均回款周期从漫长的6个月以上压缩至27天,盘活了企业现金流。优化挂网服务、探索全国联审通办、为创新药开通绿色通道,并实施“双通道”报销,确保了新产品能快速抵达患者,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道防线”帮群众守好“看病钱”。无论是减轻群众负担,还是赋能医药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基金安全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因此,守好群众的“看病钱”,是这一切惠民利企举措的生命线。山东省医保局副局长王洪波表示,山东制定并启用了全省统一的254条智能审核规则,对应监管知识点37.63万条,构筑起事前提醒、事中审核、事后监管“三道防线”,为基金安全上了“多重保险”。智能监管系统事前对不合理诊疗行为实时预警,事中对申报费用进行全面审核,事后运用大数据模型精准筛查欺诈线索,形成了全流程、闭环式的监管体系。“十四五”以来,累计拒付、追回医保基金48.46亿元,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宝贵的医保资源真正用于刀刃之上。
回望“十四五”,山东医保改革是一场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它从减轻群众直接负担破题,以提升服务便捷性增强体验,用长护险制度回应特定群体关切,并通过赋能医药产业和强化基金监管巩固改革根基。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共同汇聚成山东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民生改善,为健康山东建设写下了坚实而温暖的注脚。
(记者/孙靓来源:海报新闻)